最新消息公告
  •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3~5月門診表
  • 承恩中醫診所
  •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針灸傷科

05 7月, 2024

中醫治療內外傷 快速恢復健康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莊嘉豪中醫師

有在中醫診所就診的病患多少都有發現一件事,為什麼筋骨疼痛來針灸,醫師卻要病人配合吃中藥呢?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內科和傷科的關聯性。

 

到底何謂「內傷、外傷」?

  • 外傷主要是指外在皮肉筋骨的損傷為主,受傷的型態包括扭傷、骨折、脫臼
  • 內傷主要是內在氣血臟腑受到損傷,導致臟腑功能運作失常為主。

但在臨床上又常發生內傷引發外傷、外傷引發內傷,這也是為什麼部分醫師會選擇內外同時治療

有些疾病都是內傷及外傷同時影響身體健康,如果單從內科處置效果稍慢,但單從針傷科處置進步到一個程度則會遇到瓶頸,若能內科、針傷科同時進行治療,絕對能讓病情快速獲得進步。這些常見內、外傷同時治療的疾病,包括:

  • 冷氣房工作時,因久坐而造成體內氣機不暢,同時濕熱無處散失凝滯體內,雙手不斷敲打鍵盤引發關節勞損,如電腦肩、滑鼠腕。
  • 做家務的同時,經常需洗抹布、洗菜等,寒濕由肌表進入體內,同時又因重複性的動作造成急慢性損傷,如媽媽手、五十肩等。
  • 大太陽下揮汗工作,因解渴退火喝冰涼飲料,造成體內濕熱凝滯,身體的舊傷尚未痊癒,又伴隨工作之新傷,如腰痛、網球肘等。

現代人生活緊繃、壓力大及生活步調快速,最常忘記的就是照顧自己的身體;臨床上所見,小傷往往只需數次的治療就能獲得改善,但陳年舊傷則需要數週甚至數個月以上的治療時間,不只消耗金錢更耗磨精神。

病痛其實也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該檢視一下自己的身體,中醫強調治未病,有任何的小病小傷痛千萬別拖延,如果有需要醫療照護也記得找具有執照的醫療人員就診,切勿病急亂投醫。

mail本文章刊登於中華日報 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

推薦醫師

其他相關文章
針灸傷科
...

五十肩

承恩中醫診所 楊政勳醫師 肩關節卡卡、難以上舉、睡覺時肩膀疼痛,您是不是罹患「五十肩」了呢? 所謂五十肩,是「粘連性肩關節囊炎」的俗稱,平時也有人稱為「冰凍肩」 常見的症狀如:肩關節活動角度受限,難以上舉、摸到對側肩膀,嚴重時會無法扣到內衣、搔抓背部,甚至會痛到無法睡覺   五十肩的病程是漸進式的,大略會分為三期: (1)疼痛期:大概會持續半年至九個月,起初會是肩膀在上舉或是外展角度時引起疼痛,隨著時間推移,晚上疼痛的頻率、痛感會逐漸增加,導致影響睡眠。 (2)僵硬期:又稱結凍期,大概會持續四個月至一年,此時肩膀因關節囊沾黏的關係,活動角度會嚴重受限,日常生活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平時的一些動作,例如:梳頭、穿衣服、抓背,都會變得很困難。 (3)恢復期:或稱解凍期,此時肩膀的活動角度、日常功能會逐漸恢復,但如果要回復到正常,或是跟以前一樣的話,通常會需要比較久的時間,大概半年到二年,但此時如果透過積極治療及復健,除了可以減少肩部的不適感、增加肩膀活動範圍,還能縮短五十肩的病程。   引起五十肩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能確定的是會有一些高風險族群: (1)45-60歲 (2)女性 (3)有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等疾病 (4)肩部有外傷史、骨折、手術   中醫治療五十肩 「柔式整復手法」:來拆解關節囊中的沾黏,柔式整復手法相比於一般整復手法會更來的輕柔而不痛,治療過程會以痠的感覺為主,主要是透過患者與醫師的輕微出力拮抗來操作 「中醫內服藥」:來調理身體引起關節囊發炎、沾黏的部分 「針灸」:鬆解局部緊繃的肌肉來緩解患者的緊繃疼痛   推薦醫師 楊政勳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24 4月, 2024
針灸傷科
...

顏面神經麻痺的注意事項與運動方法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許芳綺醫師 顏面神經麻痺是一種急性神經發炎,引發原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發病原因常為感冒病毒感染,病發時會口歪嘴斜、眼睛閉不緊、流口水,甚至可能會味覺異常,耳後痛。 一般來說顏面神經麻痺發生後頭幾天內症狀會持續惡化,一週後才逐漸穩定而不惡化,在第二到第三週開始恢復,越早治療效果愈佳,最好是發病後能馬上治療。   【注意事項】 避免頭面部吹風,避免冷氣與電扇直吹頭面,可戴帽子、頭巾、口罩保護。 注意眼睛的保護:因眼瞼肌肉麻痺使得眼睛無法閉合,容易引起乾眼症或角膜受損。 ·平時戴保護眼鏡。 ·睡前點人工淚液,並戴上眼罩,以防止異物入侵。 ·勿揉眼睛。 避免進食堅硬的食物,如堅果類。 多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水果、蔬菜等,忌食烤炸辣等重口味食物。 睡眠充足,不要過度的疲勞,注意紓壓。 若是顏面神經麻痺合併有單側耳朵疼痛、單側耳殼或耳道長水皰,或是單側額頭紅疹、水皰,則需要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勤做臉部按摩 ·前額:用拇指由眉毛向上髮際方向按摩。 ·眼睛:自眉頭起,由上而下繞眼周一圈。 ·臉頰:由鼻側到太陽穴,由嘴角至耳中,由下巴至耳下。 ·嘴唇:唇部周圍環形按摩。 【運動方法】 向上抬眉,擠眉弄眼。 閉眼、眨眼。 吹口哨、嘟嘴、扮鬼臉、或嚼口香糖   推薦醫師 許芳綺 醫師 施穎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發佈日期11 12月, 2023
針灸傷科
...

腰部椎間盤突出

承恩中醫診所 楊政勳醫師 【 什麼是椎間盤?】 椎間盤是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的柔軟而具有彈性的軟組織,會在椎體之間發揮避震的效果,可以吸收上下椎體的壓力,幫助脊椎彎曲時,不會摩擦或磨損。 【 何謂椎間盤突出?】 脊椎瞬間或是長期受到壓力,導致椎間盤前後的韌帶受傷,無法穩定關節、保護椎間盤在正確的位置,椎間盤就會移位突出,而且會變得脆弱、失去彈性,椎間盤的空間也可能因此變得狹窄。 如果椎間盤破裂、變形,甚至移位,就會壓迫到附近的脊髓或脊神經,產生相對應的症狀。 【 為什麼會椎間盤突出?】 提重物 姿勢不良 施力錯誤 外力撞擊(滑倒、摔倒) 退化性疾病 骨關節炎 僵直性脊椎炎 先天性異常 脊椎側彎 第四到第五腰椎,以及第五腰椎到第一薦椎,是腰椎中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因此損傷、退化的機率會較高,發生椎間盤突出的機率會比較大。 現在隨著3C產品的使用時間增加,不良姿勢會加速椎間盤的退化,頸椎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好發族群常在45歲以上。 【 椎間盤突出的症狀 】 常見的為腰部疼痛,疼痛可能會延伸至臀部、腿部、腳底,甚至會有麻木、感覺異常、無力感,打噴嚏、咳嗽,或做一些特定動作會誘發症狀,使得症狀加劇。 頸椎椎間盤突出會影響到上半身,包括肩頸、膏肓痠痛,痛感甚至會延伸到手臂。 通常躺下會比較舒服。 人會向健康側傾斜。 深部肌腱反射減弱。 【 急性期的中醫治療 】 急性發作時,為中醫的「不通則痛」,局部的氣血不通暢,容易引起疼痛、麻木、無力等症狀  中 藥  急性期會先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為主要治療目標,在中藥上會開立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藥物  針 灸  同時配合針灸疼痛處所經過的經絡穴道來加強循環 如:膽經的環跳、陽陵泉,膀胱經的委中、承山  傷科手法  我們也能透過推拿緩解因疼痛,或勞動而緊繃的腰部肌群 整復手法來減輕因椎間盤突出產生的椎間壓力,緩解神經的壓迫症狀 【 緩解期的中醫治療 】 在緩解期時,中醫認為腰部跟「腎」有關,長期的腰部反覆出力、勞動,容易引起腎氣的虛衰,同時,腎氣的衰弱,也會使得腰部的結構不穩定  中 藥  緩解期透過開立補腎、壯筋骨的中藥加強腎的功能,使得腰部的結構能趨向穩定  針 灸  同時配合針灸補充腎氣的穴位,如:命門、腎俞、太谿...等  灸 療  診所特別設置的灸療床會根據患者的身長,在床底的相對應處☀點燃艾灸,透過ꕤ艾草溫通的效果來薰蒸患者的脊椎,來補充身體的陽氣,能夠改善脊椎、督脈的循環,在緩解期時能透過灸療,改善腰部的不適、鞏固腎氣的功能 推薦醫師 楊政勳 醫師

發佈日期26 12月, 2024
針灸傷科
...

下背痛衛教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莊佩蓁醫師 無論是年輕人運動後腰痛,還是阿公阿嬤早晨起床不小心「閃到腰」,下背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約90%的下背痛找不到特定原因,多數與日常姿勢或活動導致肌肉緊繃有關,常在50-55歲時發作,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會增加,女性相較於男性比較常見,高達30%的人在6個月內不會緩解,25%的患者會在1-2年復發,但大部分經過中醫治療會好轉。 【 定義 】 下背痛就是肋骨下緣至臀部之間的背痛,常以疼痛時間做區分,分成 急性(0-4週)、亞急性(4-12週)、慢性(超過12週)下背痛,適當休息與醫療介入可以縮短病程,超過3個月的腰痛通常需要更詳細的檢查與病史追問,找出脊椎或是內臟相關的疾病。 【 常見原因 】 大部分為骨骼肌肉引起的下背痛,由於背部張力過大的肌肉、韌帶導致。 與生活型態相關因素,如:久坐、姿勢不良、搬重物導致腰扭傷。 因年齡增長導致的退化,如:脊椎關節磨損、椎間盤退化或突出、腰椎狹窄⋯等。 有時是因為特定疾病導致的 ▪︎ 感染性相關,如:硬脊膜上膿瘍。 ▪︎ 發炎性相關,如:僵直性脊椎炎。 ▪︎ 腫瘤相關,如: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 臨床症狀 】 常見為由腰部向下擴散至臀部、大腿、腳跟的疼痛,可能伴隨肌肉痙攣,咳嗽、解便、彎腰後加劇,甚至感覺遲鈍麻木,影響生活品質,依病因與疼痛持續時間每人嚴重程度不一。 ▴ 疼痛超過4週未改善,或伴隨發燒、體重快速減輕、夜間疼痛,或是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這就是很危急的症狀,要儘速就醫檢查找原因。 【 預防與治療 】 ・中醫門診可以做什麼? 急性腰扭傷要先適度休息,避免過度使用,急性期一天內可先冰敷止痛,之後經醫師評估治療後適當的配合熱敷緩解。 若為慢性下背痛中醫師會先初步檢查排除可能的危急症狀,再針對局部的緊繃痠痛、疼痛甚至麻刺感,透過針灸、徒手治療、內服藥物等方法緩解,並配合運動的訓練、生活型態調整。 一般下背疼痛自我保養按摩的穴位為委中穴、腎俞、大腸俞、養老穴、腰痛點。  避免體重過重   避免固定姿勢太久 :久坐久站超過30分鐘要記得起身活動四肢、肩頸與腰部。  保有適當運動習慣 :如核心肌群訓練,幫助身體穩定避免腰椎過度受力;低衝擊性的運動如游泳、健走等。  姿勢與習慣調整與適當的運動 很重要,避免反覆下背痛發作而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推薦醫師 莊佩蓁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06 3月,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