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鄭達駿中醫師 夏天本來就容易流汗,結果皮膚一片片紅紅的、癢癢的,甚至還滲出水,怎麼擦藥都好不了,真的快被濕疹逼瘋了! 最開始是手肘彎曲處、膝蓋後側,出現幾塊癢癢的紅疹,後來連耳後、腋下、乳房下緣開始搔癢,抓了之後皮膚都開始變的粗糙。一到晚上就更癢,甚至癢到睡不著,皮膚變得粗糙又脫皮,顯得又髒又不好看,真的好委屈。 西醫診斷與治療 在西醫方面,濕疹 (eczema) 是七種不同類型的皮膚炎的統稱。 異位性皮膚炎 (Atopic dermatitis) :最常見的濕疹類型,有時甚至直接被以濕疹代稱。皮膚會發炎、乾燥和搔癢,並可能導致皮疹、疼痛和睡眠不佳。 接觸性皮膚炎 (Contact dermatitis) :刺激物或過敏原接觸皮膚後,皮膚會發炎、發癢。 汗皰疹 (Dyshidrotic eczema) :手指、腳趾、手掌和腳底邊緣出現小而癢的水皰。這些水皰可能會很痛,並且在癒合過程中常常會導致皮膚皸裂和鱗屑,嚴重時可能破裂出血。誘因包括壓力、接觸某些過敏原/刺激物、季節性過敏,以及汗皰疹患者因免疫反應異常和出汗機制異常導致手腳過度潮濕。 神經性皮膚炎 (Neurodermatitis) :劇烈的溫差變化、搔抓刺激導致搔癢,通常局限於局部。 錢幣狀濕疹 (Nummular eczema) :手臂、腿部或軀幹上出現硬幣狀的皮膚斑塊,通常伴隨搔癢、發炎或滲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結痂或出現鱗屑。它們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更常見。這種疾病通常與皮膚極度乾燥有關,尤其是在冬季,或割傷、昆蟲叮咬或燒傷等損傷之後。 脂漏性皮膚炎 (Seborrheic dermatitis) :主要影響身體出油的部位,例如頭皮、臉部(鼻子和眉毛周圍)。它會導致皮膚發紅、油膩、發炎,並覆蓋白色或淡黃色鱗屑。 鬱滯性皮膚炎 (Stasis dermatitis) :由於腿部血液循環不良而引起。這種疾病通常表現為腫脹、發紅和發癢,隨著時間的推移,皮膚會變得乾燥、鱗狀化和變色。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形成開放性潰瘍或潰瘍,增加感染的風險。 ▪︎ 西醫治療上主要包括外用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胺藥、免疫調節藥膏、保濕與避免刺激物、光療或生物製劑。 ▪︎ 然而,這些都只是症狀緩解,而非根治。有時候症狀反覆發作,譬如 ☀ 夏天最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和汗皰疹症狀加劇,原本酷熱的夏天變得更加難熬,讓人心力交瘁。這時候,不妨嘗試中醫來找出體質的根本問題,進行更深層的調理。 【 中醫診斷與治療 】 在中醫來看,上述的七種「濕疹」是表現不同,根源可能類似。與 濕、熱、風、燥、氣血虛弱 等因素有關。常見的中醫辨證型態包括: 濕熱蘊膚型 ▪︎ 表現為:皮膚紅腫、滲液、癢痛難耐,伴有口苦、尿黃、大便黏膩。 ▪︎ 常用方:甘露消毒丹、涼血消風散。 脾虛濕盛型 ▪︎ 表現為:皮疹反覆、色淡、滲液不多但久不癒,常合併食慾差、腹脹便溏。 ▪︎ 常用方:參苓白朮散、除濕胃苓湯。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血虛風燥型 ▪︎ 表現為:以皮膚乾癢脫屑為主,夜間癢得更厲害,皮膚粗糙、乾裂。 ▪︎ 常用方:當歸飲子、養血潤燥湯。 風濕熱型 ▪︎ 表現為:皮膚丘疹、小水泡,伴隨灼熱感,癢痛交加、舌紅苔黃膩。 ▪︎ 常用方:消風散、苦參湯加減。 不論是哪一型,治療上都會依照體質調配個人化的藥方, ꕤ 外敷中藥 與 ꕤ 內服中藥 並重,從「 排濕 」、「 清熱 」、「 補脾 」、「 養血 」等方向著手。 【 生活保健 】 同時,生活中的保養也很重要: 飲食清淡:避免海鮮、炸辣、甜食與酒類。 穿著寬鬆透氣棉質衣物。 保持皮膚乾爽,但避免過度清潔。 學會管理壓力與情緒,因為焦慮也會加重濕疹! 濕疹不是皮膚表面的小問題,而是身體內部訊號的反應 調整生活、搭配正確治療,讓我們能跟這些紅癢小斑塊和平共處,甚至逐步遠離它的糾纏! 推薦醫師 鄭達駿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程瀠萱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