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公告
  • ✿ 三伏貼 ✿ 冬病夏治 ✿ 三伏貼的介紹與注意事項
  • 【清冠一號門診|清冠一號哪裡買?】承恩中醫持續為您提供清冠一號!
  •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5月起門診表
  • 承恩中醫診所
  •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內科

03 1月, 2024

好好過冬日養生心法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陳苡涵醫師

過了二十四節氣的 ❄ 大雪 ❄,冬日的涼風和天氣的起伏也讓不少患者開始覺得適應不良,過去累積在身體裡的弱點也隨著氣候的轉變逐漸浮現出來。

而我們始終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外界的變化是我們無法控制的,病毒的種類也一直在更新,但我們能夠強壯自己的正氣,就像擁有防護罩,不讓外界的變動太輕易地影響到自己的身心。

而依循著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會是一個收斂、閉藏、含蓄、等待的季節

 

冬日在日常作息上可以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呢?

  •  早 睡 晚 起 

冬天是一個儲蓄能量的季節,白晝的時間也比較短,因此應比其他季節更需要拉長睡眠或休息時間,並等待陽光出現再出門活動。

  •  去 寒 就 溫 

盡量包覆身體肌膚,保持身心溫暖,不飲食涼性食物。

  •  不過度流汗 

汗孔大開除了會散失較多的熱量外,也較可能使風、寒邪有侵入身體的機會。

  •  維持心神的收斂 

保持平和的情緒和收斂自己的心神,不過度激動、興奮、躁進。

冬日的日常穿衣也有三大守則—包脖子、蓋肚子、穿襪子

  •  頸後區域 

 防風金三角—風池穴、大椎穴 

建議穿著微高領的上衣、出門圍輕薄絲巾或是穿著可完全覆蓋後頸及頭枕部的連帽上衣或外套。

  •  腹部區域 

 藏陰養陽區—關元穴、命門穴 

不宜穿著露肚子或是小蠻腰的短版上衣,可以選擇較高腰的褲子溫暖包覆住肚臍以下的關元命門區。

  •  足部區域 

 護腎固本區—湧泉穴、然谷穴、太谿穴 

除了平常出門,睡覺時也記得為自己穿上高過腳踝的長襪,維持四肢末梢的溫暖,心臟就不會如此費力。

冬日飲食上的禁忌?

冬日在選擇食物的時候,大部分人會想到麻油湯、薑母鴨等進補類型食物,然而在地處悶熱的台南,許多患者的體質多為虛火上炎,若無節制地飲食不適合自己的進補食物,可能會讓體內的一把火越燒越大,造成睡眠障礙、耳鳴、頭痛等不適症狀
於是飲食上的宜忌及份量上的拿捏仍建議由醫師評估並根據個人體質給予適當建議才是最安全的

我們一起依循以上這些原則,健健康康過個美好冬日吧heart

推薦醫師

其他相關文章
內科
...

感冒為什麼要看中醫?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中醫師 在診間常常遇到患者說:「醫生,我上週感冒了,先去看了西醫,症狀改善了,但還有點咳.....」 有非常多患者不知道感冒第一時間也可看中醫,一致都會覺得先把症狀壓下來,再來看中醫,在診間很難花時間好好解釋,所以今天好好來寫。 中醫其實是看急性傳染病開始的,從漢代的傷寒論,到近代的溫病等等,都是在討論急性傳染病的治療。 所以中醫當然可以看感冒!只是思維不太一樣。 西醫治療通常以抗菌,消炎,症狀改善為主,而中醫除了這些思想以外,還會加上固護人體的正氣,也許可以類比成,免疫系統的穩定。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症狀改善不就好了嗎? 人體的免疫系統是需要被教育的,常常急著改善症狀的患者, 沒有把他的疾病病程走完,比如留下肺部深部的痰排不出,或是演變成慢性咳嗽。 更有甚者,變成潛伏的邪氣,中醫稱之為『伏邪』。 而且這些伏邪,又常常是產生一些疑難雜症的病因。這些都會跟免疫系統的失衡有關。 所以當您有感冒症狀時,不妨先看看中醫,好好的了解, 我是不是常常反覆的感冒,又遺留的一些症狀呢? 是否有花時間好好地傾聽身體,而不是急著壓下症狀,繼續趕著工作或為家庭忙碌呢? 前陣子有位23歲年輕男性患者,從事水電工作,感冒喉嚨痛,吃了一個月的抗生素,雖然症狀上看起來都是必要的治療,但一個月後因為產生抗藥性,胃腸道驗出艱難梭狀桿菌,產生持續的腹瀉,需要用後線的萬古黴素治療。 來看診後開立一些清理胃腸道,顧護正氣,調節免疫的中藥,一個月後就改善了精神體力。之後建議他持續調養一到兩個月。  寫這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要善待身體,抗生素等藥物必要時還是可以使用,但感冒症狀常常反覆發生,就要考慮是否是伏邪,而不是一味的壓下症狀喔! 推薦醫師 顏士展 醫師

發佈日期28 3月, 2024
內科
...

顏士展醫師衛教系列~電扇與循環扇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醫師 春天的天氣變化很大,忽冷忽熱,清明節過後,時節會慢慢邁入夏天,家中的電扇們洗乾淨準備上工囉! 「吹電扇 ༄ 」也是有眉角要注意的喔,電扇的風千萬不可以直接朝著腳底吹!尤其是睡覺的時候。 【 為什麼不能直吹電扇呢? 】 ✦ 腳底有湧泉穴,湧泉穴是腎經的重要穴道。 ✦ 風為百病之長(ㄓㄤˇ),風是所有病邪裡面,最需要注意的危害。 ༄ 電風扇直接朝著腳底吹,雖然很快就會感到涼爽,但是涼涼的風也會沿著經絡直接進到腎裡面,造成腎越來越虛冷。 長期下來可能就會容易有不適症狀: ✦ 下半身酸痛、腰酸、膝蓋酸、水腫 ✦ 女性的婦科疾病:白帶、痛經、經期不順等 在診間裡,有許多腎虛的病人在吃藥和針灸治療後,其改善狀況卻沒有預期中好,仔細詢問之下,才發現病人大部分都有一個共通點:「睡覺的時候,習慣讓電風扇 ༄ 從腳底吹向身體。」 請他們改變這個生活習慣之後,下次回診就發現腎虛的狀況居然改善許多,才發現,生活習慣是潛移默化的在影響著身體的。 【 電風扇要怎麼吹才養生呢? 】 風對著牆壁或天花板,讓風反彈過來,整個空間中有流動的氣流即可,像近幾年流行的循環扇就相當適合,循環扇的風不強但是可以吹很遠。 電扇請不要直直對著人體吹,不可太貪涼。 ☀ 如果天氣十分炎熱,就會建議開啟冷氣,設定在26-28度,搭配以上的電扇吹法,寧可開啟適當溫度的冷氣,也不要將電風扇直直吹著人體。 推薦醫師 顏士展 醫師

發佈日期29 5月, 2025
內科
...

流行性感冒

承恩中醫診所  楊政勳中醫師 【 流感是什麼?】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流感病毒分為A、B、C、D四型,在台灣主要引起季節性流行性感冒的為A型、B型流感病毒,其中A型以H1N1、H3N2兩種亞型為主。 【 流感症狀 】 流感症狀初期與感冒類似,都有呼吸道症狀,但流感的症狀會比感冒更嚴重,且病程發展更快,有部分患者可能會伴隨有噁心、嘔吐、拉肚子等腸胃道症狀,甚至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導致死亡,最常見的併發症為肺炎,其他還可能併發腦炎、心肌炎,以及其他繼發性的感染,或神經系統的問題,所以如果出現「 一燒(持續高燒 2天以上)」、「 二痛(頭痛、明顯肌肉痠痛)」、「 三疲倦 」,就需要警覺是流感,不可怠慢。 ▪︎  流感常見症狀  ꕤ 發燒 ꕤ 肌肉痠痛 ꕤ 頭痛 ꕤ 全身疲倦無力 ꕤ 喉嚨痛 ꕤ 咳嗽 ꕤ 流鼻水 ▪︎  通常流感會比一般感冒痊癒時間來得更長,會需要一個星期到數個星期的復原時間。 【 流感傳染途徑 】 飛沫傳染,流感患者打噴嚏、咳嗽產生的飛沫將病毒傳播給周圍的人,如果在密閉空間,或空氣不流通的空間,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除此之外,也可能會因為手部接觸到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後,再碰觸到自己的嘴巴、鼻子、眼睛而感染。 【 流感潛伏期 】 從被傳染到症狀出現,約1-4天,而在開始發病的前一天到症狀出現的3-7天內,都有傳染力,而幼童的傳播期可能更長。 【 流感流行期 】 在台灣,冬季是流感好發的季節,通常會從11月開始,流感疫情會逐漸上升,到農曆過年前後會達到高峰,3月後會逐漸下降,秋冬季節因為天氣冷,人多在室內空間活動,因空氣不流通,更容易讓病毒傳播。  易受到流感病毒攻擊的高風險族群  嬰幼兒(尤其未滿5歲者) 65歲以上長者 居住於安養、長期照護機構的住民 具有慢性肺部疾病(含氣喘)、心血管疾病、腎臟、肝臟、神經、血液或代謝疾病者(含糖尿病)、血紅素病變、免疫不全(含愛滋病毒帶原者)需長期治療、追蹤或住院者 孕婦 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BMI≧30) 【 流感的危險徵兆 】 呼吸急促、困難 發紺(缺氧、 嘴唇發紫或變藍) 血痰 胸痛、胸口不舒服 意識改變 低血壓 ⛧ 如有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 由於嬰幼兒不善於表達身體的不舒服,照護者可以觀察小朋友有無呼吸急促或困難、缺乏意識、不容易喚醒及活動力低下,皆可做為判斷危險徵兆的重要指標。 【 中醫如何看待流感 】 流感因為具有特定季節流行的特色,以及染病患者症狀多相似,故我們稱為「時行感冒」,若症狀、病情更加嚴重,甚至造成死亡,我們稱為「瘟疫」或「疫癘」。 以中醫來說,流感是因為外邪侵襲身體致病,初起多是因為風寒襲肺而化熱,產生一些喉嚨痛、身熱的症狀,因此會使用柴葛解肌湯、麻杏甘石湯來散風寒、清裡熱,此時還可以酌加一些板藍根、大青葉、連翹止咽痛。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因為現代飲食習慣的問題,民眾多嗜食冰冷飲品、生食、油膩烤炸的高熱量食物,因此中焦腸胃多有濕氣留存,而外感風寒化熱容易與體內的濕氣交雜,因此會有肌肉關節痠痛、身熱反覆、病情纏綿不斷的症狀,所以可以透過甘露消毒丹、三仁湯、達原飲加減來利濕化濁、通達三焦、透達膜原,讓體內的濕濁之氣減少,氣機通暢,外邪不會與體內濕氣纏綿不解,以縮短患者病程。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在感染、發燒的過程,身體為了產生足夠的免疫力來抵抗外邪,會消耗掉身體的正氣,且持續發熱的關係,身體的陰份也會受損,因此在復原的過程,部分患者多有氣陰兩傷的狀況,所以患者多會在診間描述雖然不舒服的症狀已經解除了,但身體還是容易倦怠、口乾舌燥,此時,我們會使用一些補充氣陰的藥來修復身體,例如:麥門冬、北沙參、百合等等,來修復身體受損的地方,幫助身體正氣回復,否則可能會留下一些後遺症,或是容易再度感冒。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防範流感應注意事項 】 在身體狀況允許下,可施打流感疫苗。 用肥皂勤洗手,公共空間、密閉空間口罩戴好。 多警覺身體的狀況。 生病按時服藥、多休息,不上班上課,遠離人群。 危險徵兆盡快就醫,勿拖延。 推薦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23 4月, 2025
內科
...

中暑

承恩中醫診所 楊政勳醫師  ☀ 炎炎夏日的診間,患者在被號完脈後,有很大的機率會被醫師診斷體內含有暑熱,不論患者的主訴是頭暈、頭痛、睡眠障礙、低燒,都有可能是暑熱所導致,但患者常常會說:「可是醫生,我平常工作的地方都有開冷氣」、「可是醫生,我很少在曬太陽,怎麼還會中暑?」 其實,會中暑不完全是要持續待在大太陽底下才有可能發生的,所處空間透不透氣、濕度高不高,是不是從炎熱的戶外突然進入低溫的冷氣房,都有可能是中暑的關鍵。 【 中暑定義與常見症狀 】 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功能失常,導致無法快速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頭暈、頭痛、疲倦、口乾、肌肉痙攣、嘔吐、反胃、渾身不對勁、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 中樞神經異常 ⛧ 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以嚴重的中暑症狀來說,可以分為 熱痙攣、熱衰竭跟熱射病。  熱痙攣 :大量出汗會導致身體水分及電解質失衡,造成肌肉痙攣。  熱衰竭 :血壓下降,體溫上升至38℃至39℃,全身狀況開始變差。  熱射病 :若核心體溫升高至40℃,體溫調節中樞會被破壞,失去散熱功能,中暑者會出現神志障礙,以及多重器官的衰竭,死亡率高達40%以上。  中暑的高風險族群   嬰幼兒 :因為嬰幼兒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所以如果水分補充不及,或是所在環境溫度、濕度過高,容易中暑。  65歲以上的長者 :因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需要加倍小心。  慢性病患者 :例如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或腎臟病的患者,散熱功能較差,且不易排汗,因此對環境溫度的調節功能較差。  服用特定藥物 ,例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能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  ① 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因為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來不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 ② 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而造成熱傷害。  過重的人 :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使產熱增加,會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 西醫觀點與處理方式 】 人類屬於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37℃,主要依靠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體溫調節中樞透過四大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由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決定如何進行溫度恆定調節。 當外界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身體藉由傳導及輻射散熱的效果會變差,此時主要靠流汗蒸發及對流散熱,而濕度高低也會影響汗水蒸發的速度,「熱」來自人體對於溫度的感受,而「悶」則是人體對濕度的感受,因此,☀ 艷陽高照之下需要同時注意溫度和濕度,有時溫度看似沒有很高,但濕度過高的話一樣會為人體帶來熱傷害。  急救處置方式   蔭涼 :把患者移動到陰涼通風處,可以選擇有遮蔽物的安全、陰涼處進行下一步驟,並且保持通風。  脫衣 :有時候患者的衣服穿得太緊,或不夠透氣,導致熱傷害發生,此時需要鬆解患者的衣物,並讓患者平躺休息。  散熱 :對於嚴重的中暑,快速散熱降溫至39℃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其方法包括:  ① 將身體泡在冷水中(頭面部要在水面上),經由冷水的降溫,是目前認為最有效、最快的降溫方法。  ② 在無法泡冷水的狀況下,脫去多餘的衣物後,可以在身體上潑冷水,再用風扇吹(或搧風),促進蒸發以加強散熱。  ③ 可以在手臂、腋窩、頸部、膕窩等表皮血流豐富處放置冰袋,以加強降溫。  喝水 :前提是需要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避免患者嗆到。 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對於熱痙攣或熱衰竭等病況皆建議給予補充等張或高張液體,使患者體內的電解質與水分可趨於平衡。  送醫 :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已經超出可以處理的情況,不能有任何猶豫或自我逞強的情形發生,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應該重複做前面四個步驟。  預防重點   保持涼爽  ① 穿著輕薄、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②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直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 ③ 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冷氣、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冷氣空調降溫,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④ 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或空間內。  補充水分  ①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若有醫囑限制飲水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② 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至少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 ③ 可適量食用水分含量較多的蔬果。 ④ 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含有大量糖份的飲料,或是利尿的飲料,例如:咖啡、茶飲,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⑤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腸胃不適。  提高警覺  ① 於室內擺放溫度計及濕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濕度,避免室內溫度及濕度過高造成散熱不及、身體不適。 ② 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避免在氣溫過高時安排戶外活動。 ③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乳、戴帽子以及太陽眼鏡遮陽。 ④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精神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 中醫觀點 】 中暑是暑邪內侵,是有季節性的。症狀表現呈現熱象,例如高熱、口乾、尿少、心煩,嚴重甚至會神昏痙厥、四肢抽搐,大汗出或是無汗可出,脈洪大而數。由於中暑的熱象明顯,容易耗傷津液與元氣,因此也會出現疲倦乏力、頭暈身重,舌苔乾燥,脈細數或虛大等表現。 其中,中暑約略可以分為兩種型態, ☀ 陽暑 與 ༄ 陰暑 。  ☀ 陽暑是指因為民眾在炎熱的天氣或環境下活動、工作,導致暑熱大量進入人體,人體會大量流汗來散熱,但如果天氣過於炎熱、在酷熱的環境下待太久,或是沒有適當補充水分,就會導致體內的暑熱來不及排出,身體的水分、鹽分也會失去平衡,進而產生中暑的症狀。  ༄ 陰暑是現代人常見的中暑型態,因為急劇的溫差,例如從炎熱的室外走到冷氣房中,或是一下子用冷水沖身體、電風扇直吹人體,原本毛細孔應該張開來散熱,但因為氣溫突然降低,使得毛孔收縮,體內的暑熱無法藉由皮膚散熱,而留滯在身體中,會出現汗流不出來、疲倦頭痛、噁心反胃、腹瀉等類似中暑感冒的症狀。  病因   暑熱內襲   濕熱內蘊 :暑熱和濕氣夾雜,閉鬱在體內。  飲食不當 :突然大量的飲用冰開水、冷飲,或是平時嗜食辛辣、燥性強烈的食物、辛香料,會讓腸道的濕熱加重,更容易引動暑邪。  體質虛弱 :表氣較虛弱的人在毛細孔開合的調節上會比較差,因此在調節體溫、抵擋暑熱入侵的功能也會比一般人來的弱;除此之外,因為調節體溫需要靠流汗,平時氣陰兩虛的人,在大量流汗的情況下,因為陰虛的關係,身體的津液補充速度會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導致體溫調節功能失常,而且大量的陰液流失也會伴隨身體正氣耗損,因此原本就氣虛的人會變得更疲倦、頭會更暈。  常見症狀分型與方劑  暑熱內襲 ▪︎ 表現為:口乾舌燥、身熱、煩躁、大汗出、脈洪大。 ▪︎ 常用方:清暑益氣湯、竹葉石膏湯、白虎加參湯、新加香薷飲。 濕熱內蘊 ▪︎ 表現為:頭重頭暈、身體重著、腹脹腹瀉、反胃噁心、大便軟黏。。 ▪︎ 常用方:甘露消毒丹、三仁湯、藿香正氣散。 氣陰兩虛 ▪︎ 表現為:疲倦乏力、頭暈、口渴飲水無法緩解、汗流不暢或汗流不出。 ▪︎ 常用方:生脈散。 ・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及執行醫療治療行為。  針灸穴位 :魚際、合谷、大椎、曲池、外關。  點刺放血 :少商、大椎。 ・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及執行醫療治療行為。  治療週期 :以中醫門診來說,大多屬於輕症的中暑患者,通常只要 ꕤ 服用中藥 及 ꕤ 針灸 ,大多能在一至二次的治療中明顯感受到中暑症狀的緩解,但後續在清除濕熱或是補益氣陰的部分,則會依每位患者的體質,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配合,而有治療時間長短的不同,但多數能在一至三個月的密集治療中顯著改善。  日常預防與養生建議   飲食調整  ① 平時患者可適量飲用桑椹汁、蓮藕茶、綠豆湯、甘蔗汁等飲品來清熱袪暑。 ② 同時需要避免烤炸辣、刺激油膩的食物,避免腸道濕熱的鬱積,也不能亂吃補品導致上火。 ③ 就算在炎熱的夏天,也要避免大量飲用冰冷的飲品,以防腸胃的正氣受到損害。 ④ 夏季茶飲推薦:在家可以泡香薷茶、荷葉茶、薄荷茶來祛暑。  生活習慣  ① 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穿著輕薄寬鬆、淺色的衣物,在氣溫較高時待在陰涼通風的空間。 ② 家裡有浴缸可以泡澡的民眾,可以在浴缸中放入38-40℃的溫水,將身體泡入水中,等水溫漸漸變涼時,便可將體內的暑熱帶出。 ③ 平常若突然有中暑的感覺,也可以用兩指在自己的眉心輕捏,如果有中暑的人,會在眉心捏出痧,中暑症狀也會得到緩解。  5個中暑的常見問題 Q&A   1. 中暑當下除了喝水,還能怎麼緩解? 需要依患者當下的狀況判斷,如果患者屬於輕度中暑,先將患者帶至陰涼處平躺休息,寬鬆衣物、保持通風,往患者身上灑水、放置冰袋以利降溫,並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鹽分,除此之外,可以透過針刺特定穴位,或是在特定穴位放血、刮痧,讓暑熱透出來;但如果患者出現意識改變、神智不清的狀況,必須立即送醫,並重複蔭涼散熱、補水、補電解質的步驟。  2. 夏天常頭痛、昏沉,是中暑前兆嗎? 是有可能的,有中暑前兆的患者,常會有頭昏、頭痛、全身無力、皮膚烘熱、提不起精神、渾身不對勁的症狀,甚至可能會影響到睡眠品質,但頭痛、昏沉是很廣泛的症狀,是不是中暑前兆還是要由醫師鑑別診斷喔。  3. 體質虛寒的人也會中暑嗎? 也是會的,體質虛寒是屬於體質的範疇,但身體還是會被外邪,也就是暑熱所侵擾。  4. 有哪些茶飲能日常保養防中暑? 香薷茶、荷葉茶,或是透過診所煎煮清暑益氣茶、生脈茶。  5. 中醫能預防重複中暑體質嗎? 可以,我們透過服用清解暑熱的藥物,持續將身體的暑熱透發出來,避免暑熱在身體累積超過身體的閾值,而爆發中暑症狀,並配合益氣養陰的藥物,讓皮膚腠理的開合疏瀉功能正常,能抵禦暑邪的侵擾,養陰使身體的津液充足,能夠調節暑熱灼傷身體陰液的特性。 推薦醫師 楊政勳 醫師

發佈日期08 7月, 2025
內科
...

鼻子過敏也可以看中醫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李長鴻中醫師 【 中醫可以治療鼻子過敏嗎? 】 「老是打噴嚏、流鼻水、清喉嚨,真的很難受,不知怎樣才能停止?」 過敏雖然不會致命,但是發作起來卻要人命。隨著生活環境改變,細懸浮微粒(PM 2.5)的威脅,使得過敏疾病盛行率逐年上升,臺灣兒童的過敏性鼻炎盛行率約為30-50%。 常用的中藥方劑如小青龍湯、香砂六君子、補中益氣湯等,均被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患者有調節免疫的功能且可改善鼻部症狀。 此外,中醫的三伏貼,可說是治療過敏性疾病的好幫手,其原理為利用特定節氣(三伏天)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來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研究顯示中醫的三伏貼治療可降低血中嗜酸性白血球數量及抑制IgE(免疫球蛋白E)的效果,從而改善過敏性鼻炎等症狀。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為何會鼻子過敏呢? 】 中醫將過敏性鼻炎的成因歸類為內、外因兩個層面: ꕤ 內 因 多以臟腑功能失調(肺、脾、腎三臟虛損)為主 ꕤ 外 因 則多以風邪、異氣之邪(如細菌、病毒、黴菌、溫濕度變化等)侵襲鼻竅所致  肺氣虛  這種體質的患者往往一早起床,稍微吹到風就噴嚏連連、鼻水不停,經常感冒。臨床上,中醫治療這類患者的策略多以補氣固表、祛散風寒為主,像是玉屏風散、小青龍湯等方藥。  脾氣虛  這類患者通常體力、胃口都不好,過敏發作時鼻塞鼻脹明顯、鼻涕清稀而且量特別多,此外也常容易腹瀉,若是兒童患者還可能合併生長發育遲緩(長不高、長不胖)等問題。中醫師常選用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方藥來補氣健脾、燥濕化痰。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腎氣虛  本類患者年紀通常較大,或是從剛出生就開始出現過敏症狀的患兒,特點是手腳冰冷,以及早晚或遇冷空氣時鼻過敏症狀(尤其是鼻癢、鼻水)發作得特別嚴重。臨床上中醫師常選用八味地黃丸、濟生腎氣丸等方藥來溫補腎陽。  肺熱型  這類患者通常伴隨容易口乾舌燥,常在悶熱天氣時發作。治療策略多以疏風散熱,宣肺通竅,臨床上中醫師常選用辛夷清肺湯、蒼耳散等方藥。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日常保健 】 注意保暖,尤其剛起床時要多加衣物,到公共場合最好配戴口罩。 避免接觸花草及油煙粉塵,棉被、衣物要多拿去戶外曝曬避免塵蟎黏附。 應避免生冷飲料,忌食辛辣、燥熱、燒烤或油炸等刺激類食物。 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睡眠充足。 推薦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01 5月,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