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公告
  • 承恩中醫診所 11月起門診表
  •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12月起門診表
  •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10月起門診表
  • ✿ 丹田灸 ✿
  • 【清冠一號門診|清冠一號哪裡買?】承恩中醫持續為您提供清冠一號!

內科

14 8月, 2025

腸胃脹氣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周子雅醫師

 案例分享 

一名54歲女性患者因腹部悶脹隱痛及腹瀉至西醫就診,服用西藥一週後仍持續腹脹、食慾不振,遂轉至中醫門診求診。
診察發現其脾胃虛弱,舌質淡暗、苔薄白,脈象沉細而濡。投以使用 中藥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之,一週後腹脹疼痛顯著改善,食慾也明顯提升,整體消化狀況大為好轉。

腸胃悶脹,又常被稱為「脹氣」,是一種常見但常被忽略的腸胃問題。其典型表現為腹部飽脹感、打嗝頻繁、排氣增多,有些人還會感到腸鳴、悶悶不適,甚至伴隨輕微腹痛,常讓人誤以為是單純「吃太多」或「腸胃不好」。

脹氣的發生常與生活型態密切相關,例如進食速度過快、壓力過大、情緒緊繃時,腸胃蠕動可能失調,氣體難以順利排出,就容易出現腹部脹悶的情況。睡眠不足、長期久坐不動、飲食不當(如偏食寒涼、油膩、甜食)也是常見誘因。這類「功能性腸胃問題」雖然不一定伴隨器質性病變,卻常反覆發作造成困擾。

長期的腸胃悶脹不僅會造成食慾減退,更可能引發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當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受影響時,身體能量來源不足,也會連帶影響整體健康與免疫力,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腸胃悶脹絕不只是單純的「小毛病」,而是一個反映 身體內部氣機運行不順、消化功能失衡的重要警訊。除了針對症狀處理外,更應從飲食習慣、情緒管理與體質調理等方面著手,才能達到根本改善與預防復發的效果。


 西醫觀點 

腸胃脹氣多與腸道氣體積聚或蠕動異常有關,常見原因可分為:

 非病理因素 

  • 吞入過多空氣
    進食速度過快或邊吃邊說話。
  • 攝取過多易產氣食物
    如高纖蔬果、豆製品、高油食物、發酵類食物、乳製品、汽水、啤酒等碳酸飲料。
  • 飲食習慣
    暴飲暴食、空腹過久。
  • 生活習慣
    長時間久坐或躺臥,腸胃蠕動變慢,導致氣體積聚。
  • 情緒壓力
    壓力和焦慮會影響自律神經,進而干擾胃部蠕動和胃酸分泌,導致消化不良和脹氣。

 病理因素 

  • 功能性消化不良
    是最常見的脹氣原因之一,約有75%的脹氣屬於功能性問題。
  • 腸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會導致腹絞痛、脹氣、腹瀉及便秘。
  • 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這些疾病也可能引起脹氣不適。
  • 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
    影響腸道蠕動和吸收。
  • 腸道菌群失衡
    壞菌過多可能產生異常氣體。
  • 便秘
    糞便積聚在腸道中,也可能增加氣體產生和積聚。

西醫常見的治療為使用消脹藥增加腸胃蠕動的藥物來促進氣體排出,減輕腹部脹滿。若懷疑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則會建議補充益生菌,以調整腸道菌叢、促進消化功能穩定。此外也需同時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從日常生活中改善腸胃壓力、降低脹氣反覆發作的機率。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脹氣的根本在於「氣機失調」、「脾胃運化失常」。氣不運則脹、濕不化則悶、飲食不節則食積阻滯,久則生病。常見證型包括:

  • 脾胃虛弱
    ▪︎ 表現為:飲食少納、容易腹脹、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
    ▪︎ 常用方:選用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
  • 肝氣犯脾
    ▪︎ 表現為:脹氣易受情緒影響,伴有兩脅不舒、噯氣、煩躁,脈弦。
    ▪︎ 常用方:方用柴胡疏肝湯主之。
  • 食積不化
    ▪︎ 表現為:吃多消化不良,腹脹脘悶、排氣臭,舌苔厚膩,脈滑。
    ▪︎ 常用方:可用保和丸加減治療。
  • 寒濕中阻
    ▪︎ 表現為:偏寒性體質,遇冷更脹,腸鳴便溏,舌苔白膩,脈沉遲或弦緩。
    ▪︎ 常用方:可用理中湯加減治療。
  • 氣滯血瘀
    ▪︎ 表現為:久病氣機不暢,脹痛定點、脘腹脹滿,舌紫暗或有瘀點,脈澀。
    ▪︎ 常用方:選用膈下逐瘀湯。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針 灸 

除了中藥治療之外,針灸也是中醫常用來治療脹氣的方法之一。針灸透過調理氣機、和胃理腸,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化解體內滯氣,達到緩解脹氣、消除腹悶腹痛的不適感。

臨床上常選用胃經與腹部的穴位來調理腸胃功能。例如:

  •  足三里 胃經要穴,有健脾和胃、行氣消脹的作用,是治療腸胃病的常用大穴。
  •  天樞穴 位於腹部,可疏調大腸功能、緩解腹脹。
  •  內庭穴 清胃熱、化積滯。
  •  中脘、氣海、水分穴 位於腹部,有和胃消食、利水消脹、舒緩緊痛的功效。
  • 對於因飲食不當、外感寒濕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腹脹,常能透過對應方藥迅速緩解
  • 然若屬於體質型的慢性脹氣,如長期脾胃虛弱、運化不良,則須從調整體質著手,進行中長期的調理
  • 治療重點在於扶助脾胃、調理氣機,過程需依照個人狀況進行階段性調整方藥,與改善生活作息,漸進式改善腸胃功能,才能達到穩定療效、減少復發的根本目的。

 日常生活建議與飲食調理 

  •  飲食以清淡、溫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避免攝取容易產氣或難以消化的食物,例如豆類、糯米製品、地瓜、碳酸飲料等。
    此外,寒涼食物如生菜沙拉、冰品與冷飲,易傷脾胃陽氣,造成寒濕內生,也應適量減少食用。
  •  養成細嚼慢嚥、定時定量習慣 
    避免狼吞虎嚥或邊吃邊說話,以減少吞入過多空氣。過飽、過餓都會影響腸胃運化功能,也容易加重脹氣。
  •  飯後散步、避免久坐 
    可促進腸道蠕動。
  •  維持規律作息、情緒穩定 
    壓力過大、焦慮緊張皆可能影響自律神經功能,進而影響腸胃的消化與排氣功能。
  •  腹部按摩 
    腹部悶脹時可同時搭配腹部按摩或熱敷中脘、水分等穴位來幫助氣機流通、緩解悶塞。

 腹脹的常見問題FAQ 

 1. 吃很少還是會脹氣怎麼辦?

有些人即使進食量不多,仍常感腹脹不適,這可能與脾胃虛弱、氣機運行不暢、腸道蠕動失衡等有關。此類情況可能為虛性腹脹的表現,不見得與食物多寡有關,反而需從體質調理、改善腸胃機能著手。

 2. 打嗝、放屁很多是腸胃有問題嗎?

適度打嗝、排氣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若頻率明顯增加,常伴隨腹脹、腸鳴、消化不良,則可能是氣機不暢或腸胃功能失調的表現。情緒緊張、吞氣過多、食物發酵也可能導致這類情形,需進一步觀察與調理。

 3. 有推薦改善腹脹的舒緩茶飲嗎?

選用茶飲時應根據個人體質與寒熱屬性搭配,建議諮詢中醫師避免盲目飲用。

陳皮普洱茶、茯苓山楂茶:健脾消食、促進腸道代謝。

 薑紅棗茶:溫中散寒、適合寒性脹氣者。

 4. 檢查正常但常脹氣,中醫可以處理嗎?

當西醫檢查無異常,卻仍反覆出現脹氣困擾時,中醫可透過辨證論治找出體質根源,進行針藥並用的調理。特別對於功能性腸胃障礙、情緒壓力型脹氣等問題,中醫在調整體質與氣機方面具有良好療效。

 5. 中醫調理需要多久?會復發嗎?

若屬急性脹氣,多可於數日內見效,但若為脾胃虛弱、氣滯血瘀等體質型脹氣,則需4~12週不等的調理期,並且依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調整的速度而異。若能改善並維持良好飲食與作息,則可大幅降低復發機率;反之若生活壓力大、飲食作息紊亂,仍有可能再度發作。


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反覆脹氣、腸胃不適的患者,他們可能已經試過調整飲食、減少壓力,卻仍然常常覺得肚子悶脹、容易胃氣不順,甚至影響睡眠與情緒。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只是吃太快或壓力大那麼簡單,更深層的原因,往往與整體身體狀態有關。

中醫看待這樣的腸胃問題,不只是針對眼前的不舒服,更會從整體體質來幫忙調整。像是脾胃運化功能較弱、氣血循環不順、內在偏寒或偏虛,都可能讓腸胃變得更敏感,一遇到外界刺激就容易不舒服。

在治療上,可以透過個人化的調理方式,幫助患者一步步改善體內環境,讓腸胃的消化吸收與氣機流動恢復平衡。除了處方用藥外,門診中也會提供飲食建議與生活調整方向,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照顧好自己,慢慢找回穩定舒適的腸胃狀態。

推薦醫師

其他相關文章
內科
...

咳嗽衛教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周子雅醫師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醫師 咳嗽為一種症狀,也是人體的正常自我保護機制,可協助身體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外來異物,咳嗽通常可分為急性(3週以內)、亞急性(3-8週)與慢性(8週以上)。 急性咳嗽 常由感冒、流感或吸入刺激物造成。 亞急性咳嗽 通常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後的遺留症狀。 慢性咳嗽 則可能與過敏、氣喘、慢性支氣管炎或胃食道逆流等疾病有關。 當呼吸道或鼻腔因感染、過敏等原因產生過多分泌物時,這些分泌物聚集於氣管或喉嚨,就會形成痰液,進而誘發咳嗽反應,以利身體排出不適物質。  咳嗽原因   感冒或流感 :病毒感染會讓喉嚨或氣管產生不適,引發咳嗽。  過敏 :如塵蟎、花粉或寵物毛髮,可能刺激呼吸道,導致咳嗽。  空氣刺激 :吸入煙霧、灰塵或冷空氣等,會讓呼吸道不舒服。  氣喘 :呼吸道過敏時,可能出現咳嗽、胸悶或喘不過氣。  胃酸逆流 :胃酸跑到喉嚨,刺激咽喉,也可能讓人咳嗽。  肺部感染發炎 :像是支氣管炎或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可能導致持續咳嗽。  腫瘤 :如肺癌、肺腺癌等,腫瘤可能壓迫到氣管、支氣管,或增加呼吸道黏液刺激咳嗽反應發生。 ⛧ 特別是伴隨咳血、胸痛、體重減輕或呼吸困難,應儘早就醫檢查。
⛧   夜咳常見原因及改善方法   鼻涕倒流  ▪︎ 常見原因:平躺時鼻涕倒流,刺激喉嚨。 ▪︎ 改善方法:墊高枕頭。  胃酸逆流  ▪︎ 常見原因:平躺時胃酸更容易流到喉嚨,刺激氣管。 ▪︎ 改善方法:墊高枕頭,睡前3小時勿進食。  氣喘或過敏  ▪︎ 常見原因:夜間氣溫變低,或床上有致敏物刺激氣管,易引發咳嗽。 ▪︎ 改善方法:提高室溫,戴口罩,避免絨毛玩具等致敏物放置床上
。  中醫治療咳嗽的方法  治療咳嗽之前,要先確立咳嗽的診斷,如慢性支氣管炎、氣喘、甚至肺癌、都可能引起咳嗽,久咳不癒也可配合西醫X光檢查,所以在治療之前,必須要先確立診斷,以利後續治療進行。  針 灸  針灸可以達到開胸散結,行氣去寒的作用,加速痊癒。 常用穴位:魚際穴、膻中穴、尺澤穴。  用 藥  西醫可能會對治病的細菌採用抗生素,或止咳化痰等症狀治療。 中藥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原及致病機轉,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中醫著重扶正祛邪,例如用桑菊飲,銀翹散等驅除邪氣,也可能用桂枝湯,小柴胡湯等顧護正氣,讓病邪容易排出,針對久咳者,也要注意補益脾腎等,達到收尾及強身健體之功。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止咳化痰穴道按摩  以大拇指指腹揉按穴道,至有痠脹感。 魚際穴:手指大拇指第一掌骨中點,偏掌側。 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中間。  咳嗽飲食注意事項  痰多時,應避免甜食、冰涼食物、油膩重口味食物、牛奶乳製品類,防止痰液增加。 乾咳及黃痰,應避免烤、炸、辣類食物、進補藥膳類食物(如薑母鴨、羊肉爐、炸物、麻辣鍋、燒烤等)。 喝水建議少量多次,含在口中慢慢飲用,避免一口氣大量補充水分。 飲水以溫水為宜,冰冷及過熱易刺激喉嚨加重咳嗽。  日常生活保健  氣溫變化大時應做好保暖,戴口罩及圍巾避免刺激呼吸道。 空氣品質不佳時應戴口罩,並盡量減少外出。 平日適當運動提升免疫力。 飲食應平衡適中,忌食油膩、烤、炸、辣、冰等刺激性食物,減少甜食攝取避免生痰。 推薦醫師 周子雅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李昶駐 醫師

發佈日期23 9月, 2025
內科
...

中暑

承恩中醫診所 楊政勳醫師  ☀ 炎炎夏日的診間,患者在被號完脈後,有很大的機率會被醫師診斷體內含有暑熱,不論患者的主訴是頭暈、頭痛、睡眠障礙、低燒,都有可能是暑熱所導致,但患者常常會說:「可是醫生,我平常工作的地方都有開冷氣」、「可是醫生,我很少在曬太陽,怎麼還會中暑?」 其實,會中暑不完全是要持續待在大太陽底下才有可能發生的,所處空間透不透氣、濕度高不高,是不是從炎熱的戶外突然進入低溫的冷氣房,都有可能是中暑的關鍵。 【 中暑定義與常見症狀 】 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功能失常,導致無法快速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頭暈、頭痛、疲倦、口乾、肌肉痙攣、嘔吐、反胃、渾身不對勁、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 中樞神經異常 ⛧ 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以嚴重的中暑症狀來說,可以分為 熱痙攣、熱衰竭跟熱射病。  熱痙攣 :大量出汗會導致身體水分及電解質失衡,造成肌肉痙攣。  熱衰竭 :血壓下降,體溫上升至38℃至39℃,全身狀況開始變差。  熱射病 :若核心體溫升高至40℃,體溫調節中樞會被破壞,失去散熱功能,中暑者會出現神志障礙,以及多重器官的衰竭,死亡率高達40%以上。  中暑的高風險族群   嬰幼兒 :因為嬰幼兒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所以如果水分補充不及,或是所在環境溫度、濕度過高,容易中暑。  65歲以上的長者 :因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需要加倍小心。  慢性病患者 :例如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或腎臟病的患者,散熱功能較差,且不易排汗,因此對環境溫度的調節功能較差。  服用特定藥物 ,例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能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  ① 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因為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來不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 ② 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而造成熱傷害。  過重的人 :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使產熱增加,會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 西醫觀點與處理方式 】 人類屬於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37℃,主要依靠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體溫調節中樞透過四大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由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決定如何進行溫度恆定調節。 當外界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身體藉由傳導及輻射散熱的效果會變差,此時主要靠流汗蒸發及對流散熱,而濕度高低也會影響汗水蒸發的速度,「熱」來自人體對於溫度的感受,而「悶」則是人體對濕度的感受,因此,☀ 艷陽高照之下需要同時注意溫度和濕度,有時溫度看似沒有很高,但濕度過高的話一樣會為人體帶來熱傷害。  急救處置方式   蔭涼 :把患者移動到陰涼通風處,可以選擇有遮蔽物的安全、陰涼處進行下一步驟,並且保持通風。  脫衣 :有時候患者的衣服穿得太緊,或不夠透氣,導致熱傷害發生,此時需要鬆解患者的衣物,並讓患者平躺休息。  散熱 :對於嚴重的中暑,快速散熱降溫至39℃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其方法包括:  ① 將身體泡在冷水中(頭面部要在水面上),經由冷水的降溫,是目前認為最有效、最快的降溫方法。  ② 在無法泡冷水的狀況下,脫去多餘的衣物後,可以在身體上潑冷水,再用風扇吹(或搧風),促進蒸發以加強散熱。  ③ 可以在手臂、腋窩、頸部、膕窩等表皮血流豐富處放置冰袋,以加強降溫。  喝水 :前提是需要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避免患者嗆到。 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對於熱痙攣或熱衰竭等病況皆建議給予補充等張或高張液體,使患者體內的電解質與水分可趨於平衡。  送醫 :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已經超出可以處理的情況,不能有任何猶豫或自我逞強的情形發生,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應該重複做前面四個步驟。  預防重點   保持涼爽  ① 穿著輕薄、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②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直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 ③ 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冷氣、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冷氣空調降溫,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④ 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或空間內。  補充水分  ①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若有醫囑限制飲水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② 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至少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 ③ 可適量食用水分含量較多的蔬果。 ④ 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含有大量糖份的飲料,或是利尿的飲料,例如:咖啡、茶飲,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⑤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腸胃不適。  提高警覺  ① 於室內擺放溫度計及濕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濕度,避免室內溫度及濕度過高造成散熱不及、身體不適。 ② 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避免在氣溫過高時安排戶外活動。 ③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乳、戴帽子以及太陽眼鏡遮陽。 ④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精神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 中醫觀點 】 中暑是暑邪內侵,是有季節性的。症狀表現呈現熱象,例如高熱、口乾、尿少、心煩,嚴重甚至會神昏痙厥、四肢抽搐,大汗出或是無汗可出,脈洪大而數。由於中暑的熱象明顯,容易耗傷津液與元氣,因此也會出現疲倦乏力、頭暈身重,舌苔乾燥,脈細數或虛大等表現。 其中,中暑約略可以分為兩種型態, ☀ 陽暑 與 ༄ 陰暑 。  ☀ 陽暑是指因為民眾在炎熱的天氣或環境下活動、工作,導致暑熱大量進入人體,人體會大量流汗來散熱,但如果天氣過於炎熱、在酷熱的環境下待太久,或是沒有適當補充水分,就會導致體內的暑熱來不及排出,身體的水分、鹽分也會失去平衡,進而產生中暑的症狀。  ༄ 陰暑是現代人常見的中暑型態,因為急劇的溫差,例如從炎熱的室外走到冷氣房中,或是一下子用冷水沖身體、電風扇直吹人體,原本毛細孔應該張開來散熱,但因為氣溫突然降低,使得毛孔收縮,體內的暑熱無法藉由皮膚散熱,而留滯在身體中,會出現汗流不出來、疲倦頭痛、噁心反胃、腹瀉等類似中暑感冒的症狀。  病因   暑熱內襲   濕熱內蘊 :暑熱和濕氣夾雜,閉鬱在體內。  飲食不當 :突然大量的飲用冰開水、冷飲,或是平時嗜食辛辣、燥性強烈的食物、辛香料,會讓腸道的濕熱加重,更容易引動暑邪。  體質虛弱 :表氣較虛弱的人在毛細孔開合的調節上會比較差,因此在調節體溫、抵擋暑熱入侵的功能也會比一般人來的弱;除此之外,因為調節體溫需要靠流汗,平時氣陰兩虛的人,在大量流汗的情況下,因為陰虛的關係,身體的津液補充速度會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導致體溫調節功能失常,而且大量的陰液流失也會伴隨身體正氣耗損,因此原本就氣虛的人會變得更疲倦、頭會更暈。  常見症狀分型與方劑  暑熱內襲 ▪︎ 表現為:口乾舌燥、身熱、煩躁、大汗出、脈洪大。 ▪︎ 常用方:清暑益氣湯、竹葉石膏湯、白虎加參湯、新加香薷飲。 濕熱內蘊 ▪︎ 表現為:頭重頭暈、身體重著、腹脹腹瀉、反胃噁心、大便軟黏。。 ▪︎ 常用方:甘露消毒丹、三仁湯、藿香正氣散。 氣陰兩虛 ▪︎ 表現為:疲倦乏力、頭暈、口渴飲水無法緩解、汗流不暢或汗流不出。 ▪︎ 常用方:生脈散。 ・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及執行醫療治療行為。  針灸穴位 :魚際、合谷、大椎、曲池、外關。  點刺放血 :少商、大椎。 ・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及執行醫療治療行為。  治療週期 :以中醫門診來說,大多屬於輕症的中暑患者,通常只要 ꕤ 服用中藥 及 ꕤ 針灸 ,大多能在一至二次的治療中明顯感受到中暑症狀的緩解,但後續在清除濕熱或是補益氣陰的部分,則會依每位患者的體質,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配合,而有治療時間長短的不同,但多數能在一至三個月的密集治療中顯著改善。  日常預防與養生建議   飲食調整  ① 平時患者可適量飲用桑椹汁、蓮藕茶、綠豆湯、甘蔗汁等飲品來清熱袪暑。 ② 同時需要避免烤炸辣、刺激油膩的食物,避免腸道濕熱的鬱積,也不能亂吃補品導致上火。 ③ 就算在炎熱的夏天,也要避免大量飲用冰冷的飲品,以防腸胃的正氣受到損害。 ④ 夏季茶飲推薦:在家可以泡香薷茶、荷葉茶、薄荷茶來祛暑。  生活習慣  ① 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穿著輕薄寬鬆、淺色的衣物,在氣溫較高時待在陰涼通風的空間。 ② 家裡有浴缸可以泡澡的民眾,可以在浴缸中放入38-40℃的溫水,將身體泡入水中,等水溫漸漸變涼時,便可將體內的暑熱帶出。 ③ 平常若突然有中暑的感覺,也可以用兩指在自己的眉心輕捏,如果有中暑的人,會在眉心捏出痧,中暑症狀也會得到緩解。  5個中暑的常見問題 Q&A   1. 中暑當下除了喝水,還能怎麼緩解? 需要依患者當下的狀況判斷,如果患者屬於輕度中暑,先將患者帶至陰涼處平躺休息,寬鬆衣物、保持通風,往患者身上灑水、放置冰袋以利降溫,並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鹽分,除此之外,可以透過針刺特定穴位,或是在特定穴位放血、刮痧,讓暑熱透出來;但如果患者出現意識改變、神智不清的狀況,必須立即送醫,並重複蔭涼散熱、補水、補電解質的步驟。  2. 夏天常頭痛、昏沉,是中暑前兆嗎? 是有可能的,有中暑前兆的患者,常會有頭昏、頭痛、全身無力、皮膚烘熱、提不起精神、渾身不對勁的症狀,甚至可能會影響到睡眠品質,但頭痛、昏沉是很廣泛的症狀,是不是中暑前兆還是要由醫師鑑別診斷喔。  3. 體質虛寒的人也會中暑嗎? 也是會的,體質虛寒是屬於體質的範疇,但身體還是會被外邪,也就是暑熱所侵擾。  4. 有哪些茶飲能日常保養防中暑? 香薷茶、荷葉茶,或是透過診所煎煮清暑益氣茶、生脈茶。  5. 中醫能預防重複中暑體質嗎? 可以,我們透過服用清解暑熱的藥物,持續將身體的暑熱透發出來,避免暑熱在身體累積超過身體的閾值,而爆發中暑症狀,並配合益氣養陰的藥物,讓皮膚腠理的開合疏瀉功能正常,能抵禦暑邪的侵擾,養陰使身體的津液充足,能夠調節暑熱灼傷身體陰液的特性。 推薦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昶駐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發佈日期08 7月, 2025
內科
...

頭暈目眩怎麼辦?搞懂眩暈,安心又放心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莊佩蓁醫師 「醫師,我頭好暈!」這句話在診間裡屢見不鮮。但所謂的「暈」,每個人的感受卻不盡相同。有人覺得天旋地轉,有人感到輕飄飄,或像是腳底踩在棉花上不踏實,甚至視線模糊、站不穩。 其實,眩暈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關鍵在於弄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暈」的感覺。 【 眩暈的原因 】 ▪︎ 最常見的是內耳的平衡系統出了問題,例如:耳石脫落、梅尼爾氏症或前庭神經炎⋯等,這類屬於「周邊性眩暈」,往往在起床、彎腰等姿勢改變時突然發作,會出現短暫天旋地轉的感覺,休息一下就會緩解,部分患者還會伴隨耳鳴或聽力變化。 ▪︎ 有趣的是,情緒與壓力其實也可能是導火線。不少人在生活壓力大、焦慮緊繃時,會出現「輕飄飄」的頭暈感,甚至伴隨心悸、胸悶或頭痛。 ▪︎ 此外,姿勢性低血壓、貧血、脫水或某些藥物副作用,也可能造成頭暈的感覺。有些患者經過詳細檢查後,仍無法明確歸因,這類情況約佔所有眩暈個案的一成左右。  ⛧ 什麼時候的眩暈需要特別警覺呢?  ‼︎ 如果眩暈來得又急又劇烈,還伴隨看不清楚、複視、講話變得不流利、肢體活動異常、臉歪嘴斜、嘔吐不止或突然意識模糊,很可能是腦部病變的警訊,例如:腦中風或腦瘤,需立即就醫處理。‼︎  【 中醫角度看眩暈 】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眩暈多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黃帝內經》提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指出肝氣鬱結或肝火上亢可致內風,引發眩暈。 此外,氣血虛弱導致腦部供應不足、或脾虛生痰造成痰濁上擾,也常見於臨床。 中醫會根據體質進行個人化診治,使用 內服藥物、針灸、拔罐 治療。 平時也可以透過 按摩特定穴位來紓緩 ,例如:百會、風池、內關⋯等,都能 幫助改善氣血循環與平衡感   【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 日常生活中,預防眩暈的發生也很重要。 保持充足的睡眠、規律的作息、適當的運動,都是基本功。 飲食方面,三餐均衡,避免過油、過辣、過甜,能減輕肝火與痰濕的負擔。 若能培養靜坐或太極⋯等緩和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也有助於情緒穩定、腦部放鬆,從而降低頭暈發作的機率。 眩暈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找到背後的真正問題,才是改善的關鍵。 如果你經常感到暈眩,請不要輕忽,也別急著自己下診斷,適時求助專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穩住健康 推薦醫師 莊佩蓁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李昶駐 醫師

發佈日期14 5月, 2025
內科
...

胃食道逆流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林芳華醫師   你會感覺胸口有灼熱或口中有酸水?飯後經常清喉嚨? 喉嚨嘶啞感?半夜咳嗽醒來嗎? 以上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 胃食道逆流疾病是現代常見文明病之一,除了因逆流症狀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嚴重更可能出現食道併發症(如糜爛、潰瘍、出血、甚至纖維化、食道狹窄),或進展成巴瑞特食道(食道癌前病變),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何謂胃食道逆流?  連接食道和胃部的賁門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胃酸、消化液和胃裡的食物逆流入食道下端,造成一系列逆流症狀或食道黏膜組織損傷。  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  典型症狀: 胸口灼熱、口中有酸液 非典型症狀: 胸口疼痛,若疼痛放射到頸、肩、背、耳後(需排除心臟疾病) 喉嚨有異物感,慢性清喉嚨 聲音沙啞 飯後或躺下時咳嗽或慢性咳嗽(超過三個月),但胸部X光正常 胃食道逆流問題,除了典型症狀表現,臨床上常以非典型等多種樣貌呈現,需由專業合格的醫師根據您整體症狀表現,判斷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排除潛在的其他問題,進而確立診斷。  中醫觀點  從中醫理論來看,胃食道逆流臨床上常見的原因主要有: 1. 飲食不節:三餐不定時、吃飯速度過快、暴飲暴食、偏好易造成逆流的食物,例如: 高脂肪食物(如:炸物、肥肉、起士、高脂乳製品) 酸性食物(如:檸檬、鳳梨、奇異果等) 碳酸飲料和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茶、 巧克力等) 酒 2. 情志失調:情緒或壓力,導致自律神經調控失常,影響脾胃功能。 3. 脾胃氣虛:長期胃病或先天脾胃較虛弱。  生活型態調整  避免穿過緊的衣物、避免暴飲暴食、維持排便順暢、過重患者須減重,以降低腹腔壓力。 進食後3小時內避免完全平躺,可墊枕頭讓床頭高 15-20 公分;睡前3小時勿進食。 避免上述刺激性飲食,降低胃食道交界處括約肌的鬆緊度。 戒菸 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胃食道逆流的中醫治療  透過望聞問切,找出臟腑功能失衡的原因,加上每個人的體質偏性,更細緻且客製化的使用中藥或針灸治療;搭配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臨床上大部分都能獲得顯著的改善。 推薦醫師 林芳華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李昶駐 醫師

發佈日期03 1月, 2024
內科
...

鼻子過敏也可以看中醫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李長鴻中醫師 【 中醫可以治療鼻子過敏嗎? 】 「老是打噴嚏、流鼻水、清喉嚨,真的很難受,不知怎樣才能停止?」 過敏雖然不會致命,但是發作起來卻要人命。隨著生活環境改變,細懸浮微粒(PM 2.5)的威脅,使得過敏疾病盛行率逐年上升,臺灣兒童的過敏性鼻炎盛行率約為30-50%。 常用的中藥方劑如小青龍湯、香砂六君子、補中益氣湯等,均被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患者有調節免疫的功能且可改善鼻部症狀。 此外,中醫的三伏貼,可說是治療過敏性疾病的好幫手,其原理為利用特定節氣(三伏天)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來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研究顯示中醫的三伏貼治療可降低血中嗜酸性白血球數量及抑制IgE(免疫球蛋白E)的效果,從而改善過敏性鼻炎等症狀。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為何會鼻子過敏呢? 】 中醫將過敏性鼻炎的成因歸類為內、外因兩個層面: ꕤ 內 因 多以臟腑功能失調(肺、脾、腎三臟虛損)為主 ꕤ 外 因 則多以風邪、異氣之邪(如細菌、病毒、黴菌、溫濕度變化等)侵襲鼻竅所致  肺氣虛  這種體質的患者往往一早起床,稍微吹到風就噴嚏連連、鼻水不停,經常感冒。臨床上,中醫治療這類患者的策略多以補氣固表、祛散風寒為主,像是玉屏風散、小青龍湯等方藥。  脾氣虛  這類患者通常體力、胃口都不好,過敏發作時鼻塞鼻脹明顯、鼻涕清稀而且量特別多,此外也常容易腹瀉,若是兒童患者還可能合併生長發育遲緩(長不高、長不胖)等問題。中醫師常選用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方藥來補氣健脾、燥濕化痰。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腎氣虛  本類患者年紀通常較大,或是從剛出生就開始出現過敏症狀的患兒,特點是手腳冰冷,以及早晚或遇冷空氣時鼻過敏症狀(尤其是鼻癢、鼻水)發作得特別嚴重。臨床上中醫師常選用八味地黃丸、濟生腎氣丸等方藥來溫補腎陽。  肺熱型  這類患者通常伴隨容易口乾舌燥,常在悶熱天氣時發作。治療策略多以疏風散熱,宣肺通竅,臨床上中醫師常選用辛夷清肺湯、蒼耳散等方藥。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日常保健 】 注意保暖,尤其剛起床時要多加衣物,到公共場合最好配戴口罩。 避免接觸花草及油煙粉塵,棉被、衣物要多拿去戶外曝曬避免塵蟎黏附。 應避免生冷飲料,忌食辛辣、燥熱、燒烤或油炸等刺激類食物。 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睡眠充足。 推薦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李昶駐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01 5月, 2025
內科
...

疲勞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張祐甄醫師 在西醫的觀點中,「疲勞」是一種常見的主觀症狀,指的是身體或心理活動能力的降低,常見的主訴通常精神疲倦、身體無力、睡很久依然覺得乏力。這種狀態可能是暫時的生理反應,也可能是潛藏疾病的徵兆。 臨床上,我們會首先區分 急性疲勞 與 慢性疲勞 。 急性疲勞 多與過度勞累、壓力、睡眠不足或感染有關,通常在充分休息後可恢復。 慢性疲勞 則持續超過六個月,休息後無法改善,並伴隨記憶力下降、肌肉痠痛、睡眠障礙等,這類症狀若排除其他明確病因,可能會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 在診斷過程中,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並進行理學檢查,先排除其他明確病因,如:營養問題、甲狀腺低下、肝腎功能障礙、糖尿病、感染後疲勞、心理相關疾病等。必要時也會安排血液檢查、睡眠檢測、荷爾蒙檢測或影像學檢查。  中醫觀點  在中醫理論中,「疲勞」常歸屬於「虛勞」的範疇,是人體正氣虧損、臟腑功能失調或是外感或勞傷內傷引發內虛所致。醫師會分別對應不同的臨床表現,診斷時重視辨證論治,根據個體體質與病情差異擬定治療方針。 氣虛型疲勞 ▪︎ 多見於久病或勞倦過度者,常見症狀為疲乏無力、語聲低微、氣短懶言、自汗、易感冒等,舌淡苔白,脈虛弱。 ▪︎ 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主治思慮過度、脾氣虛損所致之倦怠乏力。 血虛證疲勞 ▪︎ 常因失血、久病、營養不良引起,患者表現為面色蒼白、心悸失眠、頭暈眼花、四肢無力,女性可能月經量少或經期延後。舌質淡,脈細弱。 ▪︎ 代表方劑: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用於補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之疲倦。 脾虛濕困型疲勞 ▪︎ 常見於喝冷飲者,表現為精神困倦、體倦乏力、胃口不佳、腹脹便溏、四肢沉重,舌胖大、有齒痕、苔白膩。 ▪︎ 代表方劑:參苓白朮散、霍香正氣散。 肝鬱氣滯型疲勞 ▪︎ 多見於工作壓力大之上班族,主要表現為情緒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悶、疲倦無力但多與情緒波動有關、食慾不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 代表方劑: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用於因壓力所導致的疲倦。 腎陽虛型疲勞 ▪︎ 長期疲倦,休息無法緩解,且伴隨腰膝痠軟、夜尿多、記憶力減退,畏寒肢冷,舌淡,脈沉細。 ▪︎ 代表方劑:右歸丸、金匱腎氣丸,適合溫補腎陽,適用於寒性疲勞型患者。 陰虛火旺型疲勞 ▪︎ 主要見於久病耗陰或體質虛熱者,表現為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失眠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 代表方劑: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適用於陰虛火旺體質。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針 灸  針灸也是緩解疲勞的治療方式,常見穴位包含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等,隨證加減其他穴位,使身體循環動起來,達到陰平陽秘之效果,針灸療程建議一週2~3次,持續2~4週穩定調理,配合飲食與作息調整。 若是針對長期手腳冰冷,易感冒之患者或是臟腑功能逐漸減退的老年人, ꕤ 灸療 可以溫陽補虛,也是極佳的方式之一。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飲食方面三餐定時定量,避免生冷、油膩食物。 規律的作息,盡量晚上10:30前上床,11:00進入深層睡眠模式。 減少3C使用時間。 增加戶外活動及運動習慣,一週三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  疲勞的常見問題FAQ   睡再多也累,可能是氣虛嗎?  不完全是氣虛,舉例來說最近許多長新冠病人也會有這種情形,需要醫師評估整體狀況去用藥會更好。  慢性疲勞可以靠中醫改善嗎?  中醫強調整體調理,改善體質可獲得明顯效果。  疲勞體質適合吃哪些補品?  黃耆、人參是常見的補氣藥材,但這些藥材依各人體質不同,不一定都適合服用,還是要詢問醫師建議。  中醫調理多久會見效?  一般2~4週可改善,體質穩定約需1~3個月。  西醫檢查正常但還是累,可以找中醫嗎?  當然可以,中醫可從氣血虧損、臟腑功能入手,彌補西醫檢查盲點。 推薦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李昶駐 醫師

發佈日期15 8月,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