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公告
  • ✿ 三伏貼 ✿ 冬病夏治 ✿ 三伏貼的介紹與注意事項
  • 【清冠一號門診|清冠一號哪裡買?】承恩中醫持續為您提供清冠一號!
  •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5月起門診表
  • 承恩中醫診所
  •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醫療專欄
Medical Column


資料共有 5 筆, 每頁顯示 10 筆,共有 1

婦科
...

分泌物變多-中西醫觀點

承恩中醫診所 李彥禛醫師  案例分享  一名37歲女性患者因私密處持續有黃綠色分泌物,伴隨外陰部疼痛而來中醫就診。 患者自述半年前性行為後引發私密處感染,常有黃綠色濃稠分泌物,伴隨外陰及盆腔疼痛。使用塞劑及西藥治療後仍反覆發作,影響生活。患者身形浮腫,舌紅苔黃膩。平時喜歡吃烤、炸、辣等燥熱食物,且每天一杯冷飲,生活作息紊亂。 開立中藥甘露消毒丹加減,並叮囑患者忌食烤炸辣及生冷食物,少熬夜,患者服用約兩週後表示分泌物明顯減少,且外陰部及盆腔疼痛無再發作。   女性私密處分泌物主要來自陰道、巴氏腺體、子宮頸、子宮及輸卵管。其成分包含水、上皮細胞、黏液、與陰道內菌叢。正常分泌物呈蛋清狀、顏色透明或微白色,且無明顯異味。平均每日量約為2~5ml。分泌物具有維持陰道潤滑,保護陰道黏膜,避免壞菌侵入感染子宮、輸卵管、卵巢,維持酸鹼平衡等功能。 若處於排卵期、月經前後、妊娠期,體內受賀爾蒙影響,分泌物量通常會增加且較黏稠,屬正常生理性改變。 但若於其他期間,分泌物的量、顏色、質地、味道突然改變,或伴隨外陰部、下腹、盆腔不適,須注意是否為感染或其他婦科疾病的徵兆。  西醫觀點  西醫診斷方式主要有陰道內診及下腹部超音波,檢查外陰部、陰道、骨盆腔、子宮卵巢,並針對分泌物進行培養來確認感染源。待確診後給予對應的口服藥物、陰道塞劑、抗生素、抗黴菌藥物等來治療。 病理性分泌物增多,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原因:  細菌感染  平時陰道內菌叢以乳酸菌為主,這些菌叢使陰道維持弱酸性(約pH值4~4.5),這樣的環境可以避免有害細菌生長。然而,弱頻繁性行為、過度沖洗陰道、衛生習慣不佳,都會使得陰道酸鹼值改變,進而孳生壞菌。典型症狀為弱灰白色水乳狀分泌物,且帶有魚腥味。  白色念珠菌感染  平時陰道內就有少量白色念珠菌存在,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若陰道酸鹼值改變、免疫力下降,就會讓念珠菌大量增生進而造成感染。另外,孕婦因荷爾蒙分泌增加,陰道糖原變多,也會讓念珠菌更容易繁殖。典型症狀為陰部明顯搔癢紅腫,分泌物呈白色、豆腐渣狀,較無特殊氣味。  陰道滴蟲感染  陰道滴蟲是一種寄生在女性陰道、男性前列腺的寄生蟲,主要因性行為而感染。另外也可能因接觸到受污染的馬桶、泳池、毛巾等而間接被傳染。典型症狀為陰部劇烈搔癢灼痛,甚至出血、排尿困難刺痛。分泌物呈黃綠色、泡沫狀,且常有惡臭味。子宮頸有機率出現草莓狀斑點。  其他婦科疾病 (子宮頸炎、骨盆腔炎、性傳染病等) 通常因頻繁性行為或衛生習慣不佳所引發。其分泌物通常呈黃綠色,濃稠狀,味道重。也可能有發燒、下腹悶痛、性交疼痛、腰痠痛、小便頻數、小便灼熱刺痛、排尿困難、外陰部紅腫起水泡等症狀。  中醫觀點及辨證論治  中醫將女性分泌物稱為「帶下」,正常為白色清稀,無臭味。病理性的帶下則屬「帶下病」,藉由 ꕤ 中藥 搭配 ꕤ 針灸治療 ,可以有明顯的療效。 中醫帶下病依常見型態可分為以下幾種證型: 濕熱下注 ▪︎ 常因外感濕熱毒邪所致,症見分泌物色黃綠質黏稠或泡沫狀、或白色豆腐渣狀、或夾血絲,味穢臭,伴隨陰部搔癢、灼熱疼痛,口苦咽乾,小便頻數刺痛等。 ▪︎ 常用八味帶下方加減以清熱解毒,酌加金銀花、連翹、蛇床子等殺菌殺蟲藥治之。 ▪︎ 針豐隆、下髎、中極、陰陵泉等,配合瀉法。 脾虛濕盛 ▪︎ 常因素體虛弱,勞累,或飲食不節,多食生冷傷脾,而致脾虛,水濕無法運化。症見白帶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或微稠狀,無明顯異味。常伴隨消化功能差,食慾不佳,面色恍白或萎黃,手腳冰冷,倦怠乏力,小腹墜脹,便軟黏,下肢浮腫,舌淡,苔膩,脈濡弱等症狀。 ▪︎ 常用參苓白朮散、完帶湯加減等健脾化濕藥治之。 ▪︎ 針氣海、足三里、脾俞、陰陵泉、三陰交等,配合艾灸、補法。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腎虛型 常因房事過度,年老體衰,久病等所致。腎虛型又可分為腎陽虛與腎陰虛型兩類。 ✧ 腎陽虛 ▪︎ 帶下量多,清稀如水狀,色白無味或略帶腥味,並伴有頻尿、怕冷、腰膝痠軟無力等症。 ▪︎ 可用桂附八味丸加減治之。 ▪︎ 針關元、腎俞、命門等,配合艾灸、補法。 ✧ 腎陰虛 ▪︎ 帶下量一般不多,色淡紅,或赤白相兼,伴有陰道燒灼感或搔癢感,可兼潮熱、耳鳴、失眠多夢、口乾舌燥等症。 ▪︎ 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治之。 ▪︎ 針太谿、水泉、三陰交、陰陵泉等,適當搭配補法。 肝鬱氣滯 ▪︎ 常因情緒緊繃,壓力過大,肝氣鬱久化熱,火熱下注而致。症見帶下色赤紅,或赤白相兼,或黃綠,質黏稠味臭。有些可能伴隨月經淋漓不淨,月經先後無定期,胸脅脹滿,口苦咽乾等症。 ▪︎ 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等治之。 ▪︎ 針太衝、三陰交、期門、蠡溝等,適當搭配瀉法。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療程建議  處於急性感染期時,建議配合西藥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物治療,搭配中藥調理體質,改善陰道內環境,使細菌黴菌不易孳生。通常服藥搭配針灸約1~2週症狀可明顯改善。 平素帶下過多,反覆帶下者,通常服藥搭配針灸約1~2個月,可見症狀明顯改善。若要根治,則建議至少規律治療3~6個月,針對肝、脾、腎等臟腑調理,改善根本的體質問題。  日常保養與飲食建議   注意私密處清潔,但不過度沖洗陰道   避免穿過於緊身且不透氣的褲子  月經來時衛生棉應勤勞更換 培養良好安全的性行為衛生習慣 減少攝取甜食、烤炸辣、生冷、乳製品 避免熬夜、過度勞累 安排休閒活動釋放壓力  常見問題  1. 分泌物變多一定是感染嗎?有時沒有味道也要治療嗎? 分泌物變多可能因為生理或外在因素造成。若處於排卵期、月經前後、妊娠期,體內受賀爾蒙影響,分泌物量通常會增加,屬正常生理性改變。 但若於其他期間,分泌物的量、顏色、質地、味道突然改變,或伴隨外陰部、下腹、盆腔不適,須注意是否為感染或其他婦科疾病的徵兆,建議治療。 2. 念珠菌感染一直復發,中醫能處理嗎? 念珠菌復發,反覆感染,可能因內在臟腑功能失調,或是其他因素,導致感染無法根治。中醫根據辨證論治,使用中藥、針灸等方式,改善體內失衡的環境,可以有效改善念珠菌的反覆發作。 3. 中藥調理分泌物變多要多久才會見效? 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病程長短需要的療程時長不同。若是急性感染,中藥調理配合抗生素、抗黴菌藥服用,可於1~2週有明顯療效。若是病程已久,長期有分泌物的症狀,建議至少規律治療3~6個月,針對肝、脾、腎等臟腑調理,改善根本的體質問題,並鞏固療效。 4. 經期前後分泌物會變多是正常的嗎? 月經前後因為賀爾蒙的改變,分泌物量變多是正常反應。但若分泌物的量異常多並伴有顏色、質地、味道改變,私密處搔癢疼痛等,則可能是感染引發,建議就診治療。 5. 有沒有推薦的中醫茶飲能日常保養帶下? 通常可根據不同症狀,選擇適合的中藥材沖泡飲用。但若症狀較嚴重或反覆發作,則建議應尋求中醫師藥物及針灸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脾虛濕盛型 材料:白朮 5g、茯苓 5g、薏仁 10g、砂仁 3g、紅棗 2顆 若脾虛明顯,也可白飯加上述藥材煮成粥食用。 腎虛型 材料:桑椹 8g、枸杞 6g 肝鬱氣滯型 材料:玫瑰花 3朵、柴胡 3g、香附 3g、陳皮 3g 推薦醫師 李彥禛 醫師

發佈日期2025/07/18
婦科
...

經前症候群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林芳華中醫師 【 定義及成因 】 半數以上女性都曾在月經前的7-14天經歷過生理、心理或行為上的不適症狀,又稱為「經前症候群」,主要是因體內荷爾蒙急速變化所導致;它會隨著月經週期出現,一般在月經來潮後就會消失。 【 常見臨床症狀 】  生理症狀  疲勞、乳房腫脹、腹脹、頭痛、四肢水腫等。  心理及行為症狀  易怒、焦慮、憂鬱、情緒波動大、注意力下降、睡眠品質下降或睡眠需求增加、食慾改變、不參與平時活動等,嚴重經前症甚至影響學校或工作及人際關係的表現等。 【 中醫觀點 】 根據中醫理論,月經生成是由多個臟腑、經絡、氣血共同作用於胞宮的生理現象。 月經來潮時,陰血下注於胞宮,身體其他部位陰血相對不足,導致相關經絡、臟腑、氣血失衡,都可能表現經前的不適症狀。 因病患平素臟腑偏盛偏衰不同,中醫診療上,醫師根據 望、聞、問、切診 ,辨別病患身體的寒熱虛實,透過 內服中藥、針灸、耳珠貼壓、穴位敷貼 進行整體調理,促使臟腑功能回復平衡,減輕或緩解症狀。 【 改善經前症候群穴位 】 以指腹輕力按柔每個穴位3-5分鐘,每日2-3次。 【 生活飲食調整 】 均衡飲食:新鮮食材為主,避免加工、高鹽(如:泡麵、罐頭、醃漬品、速食類等)、高糖、寒涼食物(如:冰品、冷飲、火龍果、瓜類等)、高脂肪及辛辣烤炸的食物。 避免抽菸及咖啡因和酒的過量攝取。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3次有氧運動,每次運動30分鐘;如:散步、快走、慢跑、游泳及騎腳踏車等。 放鬆心情:學習放鬆的技巧(如:腹式呼吸、瑜珈、正念練習等),避免過度負面的思考模式來面對壓力。 正常作息:安排合理的工作、學習、娛樂時間及充分的休息時間。 推薦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發佈日期2025/05/15
婦科
...

經前症候群

承恩中醫診所  李彥禛中醫師 【 定義 】 好發於20-40歲女性,於月經週期前5-10天出現身體不適、情緒起伏等生理及心理症狀,且通常症狀會在月經來潮後逐漸緩解,多數在月經來潮後一週內完全消失。若患者的心理症狀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則稱作 經前不悅症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 【 成因 】 目前尚無明確的致病機轉 主要可能與 黃體素、雌激素和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等內分泌失調 有關。 可能加重經前不適症狀的其他影響因子如: ꕤ 攝取過量脂肪 ꕤ 精緻糖類 ꕤ 維他命B6缺乏 ꕤ 壓力 ꕤ 失眠 ꕤ 環境影響⋯等 【 可能影響因子 】 月經不規則 服用荷爾蒙藥物 高壓的工作或家庭環境 抽煙、喝酒 缺乏運動 生活作息紊亂,常熬夜 飲食不均衡,喜吃烤炸辣、重口味、甜食 曾經流產,或有產後憂鬱症史 曾經或目前有憂鬱症、焦慮症等身心症史 母親或姐妹也有類似經前不適症狀 【 臨床表現 】  生 理  胸部脹痛、下腹悶痛、頭痛頭暈、噁心、肢體疼痛、痘痘變多、失眠、倦怠、食慾改變等。  心 理  焦慮、憂鬱、易怒、坐立難安、無法集中注意力等。 【 改善方法 】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抽煙、喝酒,並養成運動習慣 飲食調整:避免過度攝取甜食等精緻糖類,因精緻糖會加大血糖起伏變化,對情緒及症狀造成影響。 另外也要避免高油、高鹹及生冷食物。 營養補充:適量補充鈣、鎂、維他命B6。 放 鬆:藉由冥想吐納、精油按摩、拉筋伸展幫助自己放鬆。 症狀記錄:記錄每個月經週期的症狀變化及發作時間, 能幫助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 如果症狀無法有效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可以尋求中醫的治療 藉由  中藥 、 針灸 、 耳珠 、 穴位敷貼 、 精油  等方法,減輕不適感並降低發生頻率 【 穴位按摩 】 每個穴位以拇指腹輕揉按壓至有痠脹感,一次約10分鐘 【 放鬆身心的瑜伽體式 】 嬰兒式 放鬆腰背、手臂和肩膀,調節焦慮,改善失眠 推薦醫師 李彥禛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發佈日期2025/01/09
婦科
...

經痛衛教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程瀠萱醫師 經痛是許多女性在月經期間常經歷的小困擾,通常表現為腹部的不舒服或脹痛,讓人不勝其煩 不過別擔心,了解經痛的原因和一些簡單的緩解方法,能幫助妳輕鬆度過這段時間 【 什麼是經痛? 】 經痛是指在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後,出現下腹部的痙攣性或間歇性疼痛,甚至持續鈍痛。 有些女性會感到背部或大腿部的劇烈疼痛,並可能伴隨疲勞、頭痛、噁心、嘔吐、腹瀉、腹脹及情緒不穩等症狀。 嚴重時,可能會出現臉色蒼白、冷汗或昏厥等情形。 【 經痛的分類 】 原發性痛經 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其原因可能與前列腺素濃度增高有關,通常在月經初潮後開始。 次發性痛經 由於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所引起,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腫瘤、子宮或子宮頸的先天異常、骨盆腔發炎或避孕器具的使用等。 【 西醫如何治療經痛? 】 以緩解症狀為主,如熱敷、飲用熱飲或洗熱水澡等方法來減輕疼痛 原發性痛經 可使用止痛藥(如前列腺素拮抗劑),或透過使用避孕藥來改變月經週期,達到減少疼痛的效果。 次發性痛經 雖然止痛藥可減輕症狀,但最重要的是尋找並處理引起痛經的根本原因。 【 中醫如何治療經痛? 】 「針對個人體質」氣、血、寒、熱... 加上「順應女性月經週期變化」 來制定適合個人的處方是中醫特有的調經方式  中 藥  中醫師會參酌: ꕤ 月經來潮週期 ꕤ 月經量 ꕤ 行經天數 ꕤ 其他月經症狀等 進行評估處方,以達到: ✿ 順應女性荷爾蒙週期變化 ✿ 強化卵巢機能表現 ✿ 幫助月經順暢 ✿ 減少經期不舒服症狀 搭配針灸、灸療、穴位敷貼來加強及鞏固療效 【 如何預防經痛? 】 減少鹽分攝取:月經前或初期,由於荷爾蒙的變化,體內水分滯留,容易引起腫脹和不適,此時應避免食用過鹹的食物。 適量食用巧克力、紅豆、優酪乳或牛奶,有助於緩解經痛。同時,保持飲食充足,避免節食,以免加重經前症狀。 攝取富含鐵質與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和深綠色蔬菜,對於改善經痛有幫助。 冰品、冷飲可退冰後再食用 保持足夠的休息與睡眠;勤換衛生棉,保持私密部位清潔;每天淋浴。 記錄月經時間:幾個月後可以更準確地了解自己的生理週期,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進行輕度運動:如深呼吸、散步、快走等,可幫助減輕痛經症狀。 四物湯和黑糖水只能緩解虛性痛經,實痛經反而會上火 【 緩解經痛的穴位 】 用拇指指腹分別揉撚穴位5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宜 【 減輕經痛的體操 】 束角式 漸進式伸展骨盆、髖關節以及大腿內側肌肉,增加骨盆內血液循環,放鬆腹部肌肉及臟器,減緩經痛,同時也可以把脊椎拉回身體正確位置上,減輕腰痛及坐骨神經痛 貓 式 強化腹腔的血液循環,讓經血更加順暢排出,以達到舒緩經痛的作用   腹式呼吸法 有助於緩解腹部不適 【 食療法 】 推薦醫師 程瀠萱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發佈日期2024/12/13
婦科
...

月經不來怎麼辦?

  承恩中醫診所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施穎醫師   正常的月經週期為28天,第14天前後排卵,第29天子宮內膜剝落月經來潮,又開始一個新的月經週期。 但每個人月經週期的時間都不一定,或長或短,只要有一定的規律性都屬於正常。 偶爾遇到壓力比較大的情形,例如學生準備考試、工作日夜顛倒、備孕時期女性、產後生活變動…等,抑或是一些內分泌失調的問題,例如:高泌乳激素血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月經都容易出現不規律或是停擺。 現代人普遍熬夜晚睡,天天人手一杯手搖飲,體質不僅虛,更容易出現上火的問題,加上近年來氣候暖化,若隨意進補都可能惡化本身狀況。 月經來潮後,卻又停止三個週期以上,古籍多稱作「經閉」、「月事不來」或「經水不通」 雖然月經不來只是一個症狀,但涉及的原因卻很廣泛,除了本身一些器質性的問題,多數可分為陰血虧虛、陽氣虛衰、氣滯血瘀、寒凝和痰濕。 1. 陰血虧虛者:長期熬夜,工作日夜顛倒,經來血少,容易頭暈者。 2. 陽氣虛衰:容易手腳冰冷,畏寒怕風,動則疲累。 3. 氣滯血瘀:工作課業壓力大導致肝氣鬱滯,或曾有手術史瘀阻胞宮。 4. 寒凝和痰濕: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肥胖、飲食冰涼者。 無論是上述哪種體質,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的習慣都是保持身體健康的不二良方。 所有用藥的問題請直接就診讓醫師評估體質,千萬不要有月經來喝生化湯,月經結束喝四物湯的迷思。 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儘早就醫調理體質,將子宮卵巢環境養好,自然由內而外改善氣色,未來無論是經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備孕調理等都更事半功倍。 推薦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