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公告
  • ✿ 三伏貼 ✿ 冬病夏治 ✿ 三伏貼的介紹與注意事項
  • 【清冠一號門診|清冠一號哪裡買?】承恩中醫持續為您提供清冠一號!
  •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5月起門診表
  • 承恩中醫診所
  •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內科

03 1月, 2024

胃食道逆流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林芳華醫師

 

你會感覺胸口有灼熱或口中有酸水?飯後經常清喉嚨?
喉嚨嘶啞感?半夜咳嗽醒來嗎?
以上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

胃食道逆流疾病是現代常見文明病之一,除了因逆流症狀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嚴重更可能出現食道併發症(如糜爛、潰瘍、出血、甚至纖維化、食道狹窄),或進展成巴瑞特食道(食道癌前病變),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何謂胃食道逆流? 

連接食道和胃部的賁門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胃酸、消化液和胃裡的食物逆流入食道下端,造成一系列逆流症狀或食道黏膜組織損傷。

 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 

典型症狀:

  • 胸口灼熱、口中有酸液

非典型症狀:

  • 胸口疼痛,若疼痛放射到頸、肩、背、耳後(需排除心臟疾病)
  • 喉嚨有異物感,慢性清喉嚨
  • 聲音沙啞
  • 飯後或躺下時咳嗽或慢性咳嗽(超過三個月),但胸部X光正常

胃食道逆流問題,除了典型症狀表現,臨床上常以非典型等多種樣貌呈現,需由專業合格的醫師根據您整體症狀表現,判斷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排除潛在的其他問題,進而確立診斷。

 中醫觀點 

從中醫理論來看,胃食道逆流臨床上常見的原因主要有:
1. 飲食不節:三餐不定時、吃飯速度過快、暴飲暴食、偏好易造成逆流的食物,例如:

  • 高脂肪食物(如:炸物、肥肉、起士、高脂乳製品)
  • 酸性食物(如:檸檬、鳳梨、奇異果等)
  • 碳酸飲料和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茶、 巧克力等)

2. 情志失調:情緒或壓力,導致自律神經調控失常,影響脾胃功能。
3. 脾胃氣虛:長期胃病或先天脾胃較虛弱。

 生活型態調整 

  • 避免穿過緊的衣物、避免暴飲暴食、維持排便順暢、過重患者須減重,以降低腹腔壓力。
  • 進食後3小時內避免完全平躺,可墊枕頭讓床頭高 15-20 公分;睡前3小時勿進食。
  • 避免上述刺激性飲食,降低胃食道交界處括約肌的鬆緊度。
  • 戒菸
  • 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胃食道逆流的中醫治療 

透過望聞問切找出臟腑功能失衡的原因,加上每個人的體質偏性,更細緻且客製化的使用中藥或針灸治療搭配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臨床上大部分都能獲得顯著的改善。

推薦醫師

其他相關文章
內科
...

中醫教你如何健胃消脹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李長鴻中醫師 【 人為何會腸胃脹氣? 】 脹氣的形成大多與脾胃氣機不暢有關,脾主升清,胃主降,一升一降,使體內氣機運行順暢,若是脾胃虛弱,脾之清陽不升,胃之濁陰不降,就會導致氣機阻塞,因而產生脹氣。 除了脾胃本身的功能失調外,壓力及情志因素所導致的氣機逆亂,升降不利,亦會加重脹氣的症狀,因此治療上也需要從疏肝理氣,調暢氣機著手。 【 胃腸脹氣的類型有哪些? 】  氣滯型  此種類型偏向腸胃平滑肌無法適當收縮,導致氣體留置在體內,造成腹脹,此時可以使用厚朴、陳皮等中藥治療。  濕阻型  因飲食偏向喜愛甜食、喝冰飲,此種食物容易導致濕氣停滯而消化不良,因此造成腹脹,此時可以使用蒼朮、茵陳蒿等中藥治療。  食滯型  因暴飲暴食、或是食用油炸食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過量,導致消化速度變慢,因此造成腹脹,此時可以使用神麴、山楂等中藥治療。  脾虛型  因為身體虛弱、疲倦,或是天生消化能力較差,導致消化速度較慢,因此造成腹脹,此時可以使用山藥、白朮等中藥治療。  情志型  指肝氣犯胃,胃失和降,常見胃脘、脅肋脹滿疼痛,脹感連及肋骨,心煩易怒,治以柴胡疏肝散加味。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生活保健 】 少吃容易導致脹氣的食物 ☒ 如碳酸飲料、麵包、蛋糕等甜食,乳製品及豆製品。 ☒ 含大量澱粉的地瓜、芋頭、馬鈴薯等根莖類。 ☒ 此外,高油脂及炸物比較難以消化,容易因停留在腸道時間長而使較多氣體產生。 飲食習慣 應細嚼慢嚥,避免邊吃飯邊說話,用餐時保持心情平穩,盡量不要邊處理公事邊用餐。 三餐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晚餐不宜過飽,最好能在八點之前用餐完畢。 適度運動 可幫助腸道蠕動,也可以紓解壓力,減少由壓力產生的脹氣不適。 推薦醫師 李長鴻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發佈日期05 2月, 2025
內科
...

鼻子過敏也可以看中醫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李長鴻中醫師 【 中醫可以治療鼻子過敏嗎? 】 「老是打噴嚏、流鼻水、清喉嚨,真的很難受,不知怎樣才能停止?」 過敏雖然不會致命,但是發作起來卻要人命。隨著生活環境改變,細懸浮微粒(PM 2.5)的威脅,使得過敏疾病盛行率逐年上升,臺灣兒童的過敏性鼻炎盛行率約為30-50%。 常用的中藥方劑如小青龍湯、香砂六君子、補中益氣湯等,均被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患者有調節免疫的功能且可改善鼻部症狀。 此外,中醫的三伏貼,可說是治療過敏性疾病的好幫手,其原理為利用特定節氣(三伏天)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來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研究顯示中醫的三伏貼治療可降低血中嗜酸性白血球數量及抑制IgE(免疫球蛋白E)的效果,從而改善過敏性鼻炎等症狀。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為何會鼻子過敏呢? 】 中醫將過敏性鼻炎的成因歸類為內、外因兩個層面: ꕤ 內 因 多以臟腑功能失調(肺、脾、腎三臟虛損)為主 ꕤ 外 因 則多以風邪、異氣之邪(如細菌、病毒、黴菌、溫濕度變化等)侵襲鼻竅所致  肺氣虛  這種體質的患者往往一早起床,稍微吹到風就噴嚏連連、鼻水不停,經常感冒。臨床上,中醫治療這類患者的策略多以補氣固表、祛散風寒為主,像是玉屏風散、小青龍湯等方藥。  脾氣虛  這類患者通常體力、胃口都不好,過敏發作時鼻塞鼻脹明顯、鼻涕清稀而且量特別多,此外也常容易腹瀉,若是兒童患者還可能合併生長發育遲緩(長不高、長不胖)等問題。中醫師常選用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方藥來補氣健脾、燥濕化痰。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腎氣虛  本類患者年紀通常較大,或是從剛出生就開始出現過敏症狀的患兒,特點是手腳冰冷,以及早晚或遇冷空氣時鼻過敏症狀(尤其是鼻癢、鼻水)發作得特別嚴重。臨床上中醫師常選用八味地黃丸、濟生腎氣丸等方藥來溫補腎陽。  肺熱型  這類患者通常伴隨容易口乾舌燥,常在悶熱天氣時發作。治療策略多以疏風散熱,宣肺通竅,臨床上中醫師常選用辛夷清肺湯、蒼耳散等方藥。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日常保健 】 注意保暖,尤其剛起床時要多加衣物,到公共場合最好配戴口罩。 避免接觸花草及油煙粉塵,棉被、衣物要多拿去戶外曝曬避免塵蟎黏附。 應避免生冷飲料,忌食辛辣、燥熱、燒烤或油炸等刺激類食物。 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睡眠充足。 推薦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01 5月, 2025
內科
...

中暑

承恩中醫診所 楊政勳醫師  ☀ 炎炎夏日的診間,患者在被號完脈後,有很大的機率會被醫師診斷體內含有暑熱,不論患者的主訴是頭暈、頭痛、睡眠障礙、低燒,都有可能是暑熱所導致,但患者常常會說:「可是醫生,我平常工作的地方都有開冷氣」、「可是醫生,我很少在曬太陽,怎麼還會中暑?」 其實,會中暑不完全是要持續待在大太陽底下才有可能發生的,所處空間透不透氣、濕度高不高,是不是從炎熱的戶外突然進入低溫的冷氣房,都有可能是中暑的關鍵。 【 中暑定義與常見症狀 】 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功能失常,導致無法快速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頭暈、頭痛、疲倦、口乾、肌肉痙攣、嘔吐、反胃、渾身不對勁、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 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以嚴重的中暑症狀來說,可以分為熱痙攣、熱衰竭跟熱射病。  熱痙攣 :大量出汗會導致身體水分及電解質失衡,造成肌肉痙攣。  熱衰竭 :血壓下降,體溫上升至38℃至39℃,全身狀況開始變差。  熱射病 :若核心體溫升高至40℃,體溫調節中樞會被破壞,失去散熱功能,中暑者會出現神志障礙,以及多重器官的衰竭,死亡率高達40%以上。 中暑的高風險族群:多發生在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兒、慢性疾病患者、服用特定藥物者、密閉空間或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的人。  嬰幼兒 :因為嬰幼兒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所以如果水分補充不及,或是所在環境溫度、濕度過高,容易中暑。  65歲以上的長者 :因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需要加倍小心。  慢性病患者 :例如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或腎臟病的患者,散熱功能較差,且不易排汗,因此對環境溫度的調節功能較差。  服用特定藥物 ,例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能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 :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因為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來不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而造成熱傷害。  過重的人 :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使產熱增加,會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 西醫觀點與處理方式 】 人類屬於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37℃,主要依靠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體溫調節中樞透過四大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由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決定如何進行溫度恆定調節。 當外界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身體藉由傳導及輻射散熱的效果會變差,此時主要靠流汗蒸發及對流散熱,而濕度高低也會影響汗水蒸發的速度,「熱」來自人體對於溫度的感受,而「悶」則是人體對濕度的感受,因此,艷陽高照之下需要同時注意溫度和濕度,有時溫度看似沒有很高,但濕度過高的話一樣會為人體帶來熱傷害。  急救處置方式   1. 蔭涼:把患者移動到陰涼通風處,可以選擇有遮蔽物的安全、陰涼處進行下一步驟,並且保持通風。 2. 脫衣:有時候患者的衣服穿得太緊,或不夠透氣,導致熱傷害發生,此時需要鬆解患者的衣物,並讓患者平躺休息。 3. 散熱:對於嚴重的中暑,快速散熱降溫至39℃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其方法包括: ① 將身體泡在冷水中(頭要在水面上),經由冷水的降溫,是目前認為最有效、最快的降溫方法。 ② 在無法泡冷水的狀況下,脫去多餘的衣物後,可以在身體上潑冷水,再用風扇吹(或搧風),促進蒸發以加強散熱。 ③ 可以在手臂、腋窩、頸部、膕窩等表皮血流豐富處放置冰袋,以加強降溫。 4. 喝水:前提是需要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避免患者嗆到。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對於熱痙攣或熱衰竭等病況皆建議給予補充等張或高張液體,使患者體內的電解質與水分可趨於平衡。 5. 送醫: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已經超出可以處理的情況,不能有任何猶豫或自我逞強的情形發生,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應該重複做前面四個步驟。  預防重點  1. 保持涼爽: ① 穿著輕薄、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②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直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 ③ 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冷氣、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冷氣空調降溫,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④ 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或空間內。 2. 補充水分: ①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若有醫囑限制飲水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② 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至少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 ③ 可適量食用水分含量較多的蔬果。 ④ 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含有大量糖份的飲料,或是利尿的飲料,例如:咖啡、茶飲,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⑤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腸胃不適。 3. 提高警覺: ① 於室內擺放溫度計及濕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濕度,避免室內溫度及濕度過高造成散熱不及、身體不適。 ② 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避免在氣溫過高時安排戶外活動。 ③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乳、戴帽子以及太陽眼鏡遮陽。 ④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精神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 中醫觀點 】 中暑是暑邪內侵,是有季節性的。症狀表現呈現熱象,例如高熱、口乾、尿少、心煩,嚴重甚至會神昏痙厥、四肢抽搐,大汗出或是無汗可出,脈洪大而數。由於中暑的熱象明顯,容易耗傷津液與元氣,因此也會出現疲倦乏力、頭暈身重,舌苔乾燥,脈細數或虛大等表現。 其中,中暑約略可以分為兩種型態,「陽暑」與「陰暑」。 陽暑是指因為民眾在炎熱的天氣或環境下活動、工作,導致暑熱大量進入人體,人體會大量流汗來散熱,但如果天氣過於炎熱、在酷熱的環境下待太久,或是沒有適當補充水分,就會導致體內的暑熱來不及排出,身體的水分、鹽分也會失去平衡,進而產生中暑的症狀。 陰暑是現代人常見的中暑型態,因為急劇的溫差,例如從炎熱的室外走到冷氣房中,或是一下子用冷水沖身體、電風扇直吹人體,原本毛細孔應該張開來散熱,但因為氣溫突然降低,使得毛孔收縮,體內的暑熱無法藉由皮膚散熱,而留滯在身體中,會出現汗流不出來、疲倦頭痛、噁心反胃、腹瀉等類似中暑感冒的症狀。  病因   暑熱內襲   濕熱內蘊 :暑熱和濕氣夾雜,閉鬱在體內。  飲食不當 :突然大量的飲用冰開水、冷飲,或是平時嗜食辛辣、燥性強烈的食物、辛香料,會讓腸道的濕熱加重,更容易引動暑邪。  體質虛弱 :表氣較虛弱的人在毛細孔開合的調節上會比較差,因此在調節體溫、抵擋暑熱入侵的功能也會比一般人來的弱;除此之外,因為調節體溫需要靠流汗,平時氣陰兩虛的人,在大量流汗的情況下,因為陰虛的關係,身體的津液補充速度會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導致體溫調節功能失常,而且大量的陰液流失也會伴隨身體正氣耗損,因此原本就氣虛的人會變得更疲倦、頭會更暈。  常見症狀分型與方劑   暑熱內襲 :口乾舌燥、身熱、煩躁、大汗出、脈洪大。 方劑:清暑益氣湯、竹葉石膏湯、白虎加參湯、新加香薷飲。  濕熱內蘊 :頭重頭暈、身體重著、腹脹腹瀉、反胃噁心、大便軟黏。 方劑:甘露消毒丹、三仁湯、藿香正氣散。  氣陰兩虛 :疲倦乏力、頭暈、口渴飲水無法緩解、汗流不暢或汗流不出。 方劑:生脈散。 針灸穴位:魚際、合谷、大椎、曲池、外關。 點刺放血:少商、大椎。 治療週期:以中醫門診來說,大多屬於輕症的中暑患者,通常只要服藥及針灸,大多能在一至二次的治療中明顯感受到中暑症狀的緩解,但後續在清除濕熱或是補益氣陰的部分,則會依每位患者的體質,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配合,而有治療時間長短的不同,但多數能在一至三個月的密集治療中顯著改善。  日常預防與養生建議  1. 飲食調整: ① 平時患者可適量飲用桑椹汁、蓮藕茶、綠豆湯、甘蔗汁等飲品來清熱袪暑。 ② 同時需要避免烤炸辣、刺激油膩的食物,避免腸道濕熱的鬱積,也不能亂吃補品導致上火。 ③ 就算在炎熱的夏天,也要避免大量飲用冰冷的飲品,以防腸胃的正氣受到損害。 ④ 夏季茶飲推薦:在家可以泡香薷茶、荷葉茶、薄荷茶來祛暑。 2. 生活習慣: ① 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穿著輕薄寬鬆、淺色的衣物,在氣溫較高時待在陰涼通風的空間。 ② 家裡有浴缸可以泡澡的民眾,可以在浴缸中放入38-40℃的溫水,將身體泡入水中,等水溫漸漸變涼時,便可將體內的暑熱帶出。 ③ 平常若突然有中暑的感覺,也可以用兩指在自己的眉心輕捏,如果有中暑的人,會在眉心捏出痧,中暑症狀也會得到緩解。  常見問題  中暑當下除了喝水,還能怎麼緩解? A:需要依患者當下的狀況判斷,如果患者屬於輕度中暑,先將患者帶至陰涼處平躺休息,寬鬆衣物、保持通風,往患者身上灑水、放置冰袋以利降溫,並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鹽分,除此之外,可以透過針刺特定穴位,或是在特定穴位放血、刮痧,讓暑熱透出來; 但如果患者出現意識改變、神智不清的狀況,必須立即送醫,並重複蔭涼散熱、補水、補電解質的步驟。 夏天常頭痛、昏沉,是中暑前兆嗎? A:是有可能的,有中暑前兆的患者,常會有頭昏、頭痛、全身無力、皮膚烘熱、提不起精神、渾身不對勁的症狀,甚至可能會影響到睡眠品質,但頭痛、昏沉是很廣泛的症狀,是不是中暑前兆還是要由醫師鑑別診斷喔。 體質虛寒的人也會中暑嗎? A:也是會的,體質虛寒是屬於體質的範疇,但身體還是會被外邪,也就是暑熱所侵擾。 有哪些茶飲能日常保養防中暑? A:香薷茶、荷葉茶,或是透過診所煎煮清暑益氣茶、生脈茶。 中醫能預防重複中暑體質嗎? A:可以,我們透過服用清解暑熱的藥物,持續將身體的暑熱透發出來,避免暑熱在身體累積超過身體的閾值,而爆發中暑症狀,並配合益氣養陰的藥物,讓皮膚腠理的開合疏瀉功能正常,能抵禦暑邪的侵擾,養陰使身體的津液充足,能夠調節暑熱灼傷身體陰液的特性。 推薦醫師 楊政勳 醫師

發佈日期02 7月, 2025
內科
...

失眠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林芳華中醫師 現代生活節奏緊張,失眠成了相當普遍的困擾,長期失眠對工作、健康和生活品質都會帶來負面影響,讓我們來了解何謂失眠,並用正確的態度與方法來面對。 【 失眠定義 】 失眠是睡眠週期的質與量受到干擾而出現: ꕤ 夜間難以入睡(超過30分鐘) ꕤ 睡眠中斷頻繁醒來(次數超過2次或超過30分鐘還無法再入睡) ꕤ 清晨比預定時間早醒且醒來後難以再睡 伴隨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煩躁、憂鬱等情緒改變情形,症狀持續數天或數週,但少於三個月,屬於短期失眠; 若一週內有三天以上出現上述失眠症狀,持續時間超過三個月,即為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多能找到誘發原因,如突如其來的壓力事件;慢性失眠通常原因較複雜。 【 失眠成因 】  心理因素  心情太興奮或憂鬱、工作焦慮、過度擔心睡眠的減少及失眠的後果等。  環境因素  溫度過高或過低、環境中噪音、光線太亮、蚊子叮咬等。  刺激性食物  咖啡、茶、可樂、香菸。  不良習慣  白天過度長時間的補眠、習慣在床上從事其他活動如:看電視、進食等。  生理時鐘的改變  輪班工作、旅行中的時差。  生理因素  · 精神疾病,如: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其他睡眠疾病,如:睡眠呼吸中止症。 · 疼痛性的疾病,如:頭痛、胃痛、關節痛等。 · 心肺疾病、甲狀腺亢進、夜間頻尿或停經等。  藥物因素  利尿劑、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 【 中醫觀點 】 《靈樞·大惑論》:「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中醫認為睡眠與陰陽平衡有關,當身體氣血、陰陽失和、臟腑功能失調,導致陽不入陰,心神被擾而出現失眠的症狀。 失眠的中醫治療,臨床上會依照患者的症狀表現,辨別主要失調的臟腑虛實,藉由  內服中藥 、 針灸 、 耳穴貼壓  等方法,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進而改善睡眠狀態。 【 非藥物治療 】 生活作息要規律:保持規律而固定的就寢及起床時間。 睡前不吸菸、不喝酒或含咖啡因之物質,如:茶葉、咖啡、可樂等。 避免夜間頻尿而起床上廁所,影響到睡眠,最好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 佈置良好的睡眠環境,隔絕光線、抑制噪音、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 睡前宜做溫和及放鬆身心之活動,如:泡溫水澡、聽輕柔的音樂、冥想,切忌睡前做劇烈活動。 不在床上做睡覺以外的事,如:滑手機、看書、看電視或吃東西、思考事情。 若躺床30分鐘仍無睡意,即須起床離開床舖及房間,聽舒眠音樂及看些放鬆的電視節目,待有睡意時再回房間躺床。 失眠的治療,醫師會透過了解患者生活上、睡眠上各個成分做分析,確認造成睡眠問題的原因,藉由失眠原因的排除,配合個體化辨別身體失衡臟腑,給予相應的中醫治療,加上飲食、生活習慣、認知行為等非藥物的調整,大多能獲得改善。 若有失眠症狀的困擾,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診斷,良好的睡眠除了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同時也進行細胞修復代謝、平衡身體的免疫機能,增加抗病力。 推薦醫師 林芳華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發佈日期06 2月, 2025
內科
...

感冒為什麼要看中醫?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中醫師 在診間常常遇到患者說:「醫生,我上週感冒了,先去看了西醫,症狀改善了,但還有點咳.....」 有非常多患者不知道感冒第一時間也可看中醫,一致都會覺得先把症狀壓下來,再來看中醫,在診間很難花時間好好解釋,所以今天好好來寫。 中醫其實是看急性傳染病開始的,從漢代的傷寒論,到近代的溫病等等,都是在討論急性傳染病的治療。 所以中醫當然可以看感冒!只是思維不太一樣。 西醫治療通常以抗菌,消炎,症狀改善為主,而中醫除了這些思想以外,還會加上固護人體的正氣,也許可以類比成,免疫系統的穩定。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症狀改善不就好了嗎? 人體的免疫系統是需要被教育的,常常急著改善症狀的患者, 沒有把他的疾病病程走完,比如留下肺部深部的痰排不出,或是演變成慢性咳嗽。 更有甚者,變成潛伏的邪氣,中醫稱之為『伏邪』。 而且這些伏邪,又常常是產生一些疑難雜症的病因。這些都會跟免疫系統的失衡有關。 所以當您有感冒症狀時,不妨先看看中醫,好好的了解, 我是不是常常反覆的感冒,又遺留的一些症狀呢? 是否有花時間好好地傾聽身體,而不是急著壓下症狀,繼續趕著工作或為家庭忙碌呢? 前陣子有位23歲年輕男性患者,從事水電工作,感冒喉嚨痛,吃了一個月的抗生素,雖然症狀上看起來都是必要的治療,但一個月後因為產生抗藥性,胃腸道驗出艱難梭狀桿菌,產生持續的腹瀉,需要用後線的萬古黴素治療。 來看診後開立一些清理胃腸道,顧護正氣,調節免疫的中藥,一個月後就改善了精神體力。之後建議他持續調養一到兩個月。  寫這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要善待身體,抗生素等藥物必要時還是可以使用,但感冒症狀常常反覆發生,就要考慮是否是伏邪,而不是一味的壓下症狀喔! 推薦醫師 顏士展 醫師

發佈日期28 3月, 2024
內科
...

三伏貼介紹及注意事項

2024年建議三伏貼時間 初伏:7/15-7/24 中伏:7/25-8/13 末伏:8/14-8/23   三伏天為民間節氣小暑到立秋中三個天氣最熱的日子,即「初伏」、「中伏」與「末伏」。 這段期間,自然界天氣炎熱,也是人體陽氣旺盛、最具抵抗力的時候,此時透過三伏貼可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本院三伏貼採改良式配方,大幅降低貼敷後皮膚紅疹搔癢機率,利用溫陽祛寒之中藥製作成藥餅,在患有呼吸道及過敏性疾病患者身上的特定穴位進行敷貼治療,激發人體陽氣,調整臟腑功能,改善體質,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三伏貼灸療適應症 兒童及大人。 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慢性肺炎等疾病。 過敏性體質、類風濕性或風濕性關節炎、肺氣虛弱、體質虛寒、異位性皮膚炎等。 腸胃虛寒功能不佳、食欲不振、腹部冷感。 三伏貼禁忌 皮膚破損或水泡。 當日有感冒、發燒、咽喉發炎、肺部感染或正值氣喘發作。 孕婦與兩歲以下的嬰兒慎用或禁用。   三伏貼照護 療程於每年三伏天期間貼敷3次,每次間隔7-10天,連續貼敷3年。 成人敷貼時間4~6小時,兒童1~2小時,依個人的耐受度及反應而有所不同。   敷貼部位注意事項 敷貼前局部清潔,敷貼後皮膚若有些微搔癢或燒灼感屬於正常反應。 若敷貼期間有皮膚過敏反應、皮膚搔癢、潮紅難忍、皮膚起水泡等,應立即停止敷貼並建議塗抹紫雲膏。 當出現水泡時應注意保護皮膚,避免因抓破水泡導致感染。 灸療膏布取下後1~2小時才可洗澡,宜溫水澡,忌沖冷水。   飲食宜忌 敷貼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如冰淇淋、汽水、啤酒等;忌食涼性水果蔬菜,如西瓜、椰子汁、葡萄柚、水梨、白蘿蔔、竹筍、白菜等。   居家活動 平常適量的運動,如慢跑、舞蹈、打球、瑜珈、太極拳、游泳、爬山等。   小叮嚀 為使三伏貼達充足敷貼時間及避免貼敷過長,請儘量於白天就診。 可依病情及體質配合中藥或針灸治療、食膳養生、宜規律生活起居,進而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作,且縮短治療時程。 (註:Youtube影片為2023年拍攝,2024年敷貼時間請參考以下日期) 2024年建議三伏貼時間 初伏:7/15-7/24 中伏:7/25-8/13 末伏:8/14-8/23   ♡三伏貼請先電話預約 或LINE官方線上客服預約♡ 承恩中醫診所 電話預約:06-2202022 台南市南區夏林路7-2號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電話預約:06-3022000 台南市永康區東橋一路157號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電話預約:06-2823222 台南市北區和緯路二段368號

發佈日期02 7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