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公告
  • 承恩中醫診所 11月起門診表
  •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12月起門診表
  •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10月起門診表
  • ✿ 丹田灸 ✿
  • 【清冠一號門診|清冠一號哪裡買?】承恩中醫持續為您提供清冠一號!

內科

28 3月, 2024

感冒為什麼要看中醫?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中醫師

在診間常常遇到患者說:「醫生,我上週感冒了,先去看了西醫,症狀改善了,但還有點咳.....」

有非常多患者不知道感冒第一時間也可看中醫,一致都會覺得先把症狀壓下來,再來看中醫,在診間很難花時間好好解釋,所以今天好好來寫。

中醫其實是看急性傳染病開始的,從漢代的傷寒論,到近代的溫病等等,都是在討論急性傳染病的治療。

所以中醫當然可以看感冒!只是思維不太一樣。

西醫治療通常以抗菌,消炎,症狀改善為主,而中醫除了這些思想以外,還會加上固護人體的正氣,也許可以類比成,免疫系統的穩定。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症狀改善不就好了嗎?

人體的免疫系統是需要被教育的,常常急著改善症狀的患者,

沒有把他的疾病病程走完,比如留下肺部深部的痰排不出,或是演變成慢性咳嗽。

更有甚者,變成潛伏的邪氣,中醫稱之為『伏邪』。

而且這些伏邪,又常常是產生一些疑難雜症的病因。這些都會跟免疫系統的失衡有關。

所以當您有感冒症狀時,不妨先看看中醫,好好的了解,

我是不是常常反覆的感冒,又遺留的一些症狀呢?

是否有花時間好好地傾聽身體,而不是急著壓下症狀,繼續趕著工作或為家庭忙碌呢?

前陣子有位23歲年輕男性患者,從事水電工作,感冒喉嚨痛,吃了一個月的抗生素,雖然症狀上看起來都是必要的治療,但一個月後因為產生抗藥性,胃腸道驗出艱難梭狀桿菌,產生持續的腹瀉,需要用後線的萬古黴素治療。

來看診後開立一些清理胃腸道,顧護正氣,調節免疫的中藥,一個月後就改善了精神體力。之後建議他持續調養一到兩個月。 

寫這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要善待身體,抗生素等藥物必要時還是可以使用,但感冒症狀常常反覆發生,就要考慮是否是伏邪,而不是一味的壓下症狀喔!

推薦醫師

其他相關文章
內科
...

中醫教你如何健胃消脹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李長鴻中醫師 【 人為何會腸胃脹氣? 】 脹氣的形成大多與脾胃氣機不暢有關,脾主升清,胃主降,一升一降,使體內氣機運行順暢,若是脾胃虛弱,脾之清陽不升,胃之濁陰不降,就會導致氣機阻塞,因而產生脹氣。 除了脾胃本身的功能失調外,壓力及情志因素所導致的氣機逆亂,升降不利,亦會加重脹氣的症狀,因此治療上也需要從疏肝理氣,調暢氣機著手。 【 胃腸脹氣的類型有哪些? 】  氣滯型  此種類型偏向腸胃平滑肌無法適當收縮,導致氣體留置在體內,造成腹脹,此時可以使用厚朴、陳皮等中藥治療。  濕阻型  因飲食偏向喜愛甜食、喝冰飲,此種食物容易導致濕氣停滯而消化不良,因此造成腹脹,此時可以使用蒼朮、茵陳蒿等中藥治療。  食滯型  因暴飲暴食、或是食用油炸食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過量,導致消化速度變慢,因此造成腹脹,此時可以使用神麴、山楂等中藥治療。  脾虛型  因為身體虛弱、疲倦,或是天生消化能力較差,導致消化速度較慢,因此造成腹脹,此時可以使用山藥、白朮等中藥治療。  情志型  指肝氣犯胃,胃失和降,常見胃脘、脅肋脹滿疼痛,脹感連及肋骨,心煩易怒,治以柴胡疏肝散加味。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生活保健 】 少吃容易導致脹氣的食物 ☒ 如碳酸飲料、麵包、蛋糕等甜食,乳製品及豆製品。 ☒ 含大量澱粉的地瓜、芋頭、馬鈴薯等根莖類。 ☒ 此外,高油脂及炸物比較難以消化,容易因停留在腸道時間長而使較多氣體產生。 飲食習慣 應細嚼慢嚥,避免邊吃飯邊說話,用餐時保持心情平穩,盡量不要邊處理公事邊用餐。 三餐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晚餐不宜過飽,最好能在八點之前用餐完畢。 適度運動 可幫助腸道蠕動,也可以紓解壓力,減少由壓力產生的脹氣不適。 推薦醫師 承恩和緯 李長鴻 醫師 承恩和緯 顏士展 醫師 承恩和緯 施穎 醫師 承恩和緯 許芳綺 醫師 承恩和緯 莊嘉豪 醫師 承恩和緯 莊佩蓁 醫師 承恩和緯 張永慶 醫師 承恩和緯 鄭達駿 醫師 承恩和緯 陳玟晴 醫師 承恩大橋 陳靖允 醫師 承恩大橋 李侑修 醫師 承恩大橋 林芳華 醫師 承恩大橋 程瀠萱 醫師 承恩大橋 周子雅 醫師 承恩總院 朱恩立 醫師 承恩總院 吳孟穎 醫師 承恩總院 李彥禛 醫師 承恩總院 楊政勳 醫師 承恩總院 李昶駐 醫師

發佈日期05 2月, 2025
內科
...

胃食道逆流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林芳華醫師   你會感覺胸口有灼熱或口中有酸水?飯後經常清喉嚨? 喉嚨嘶啞感?半夜咳嗽醒來嗎? 以上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 胃食道逆流疾病是現代常見文明病之一,除了因逆流症狀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嚴重更可能出現食道併發症(如糜爛、潰瘍、出血、甚至纖維化、食道狹窄),或進展成巴瑞特食道(食道癌前病變),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何謂胃食道逆流?  連接食道和胃部的賁門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胃酸、消化液和胃裡的食物逆流入食道下端,造成一系列逆流症狀或食道黏膜組織損傷。  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  典型症狀: 胸口灼熱、口中有酸液 非典型症狀: 胸口疼痛,若疼痛放射到頸、肩、背、耳後(需排除心臟疾病) 喉嚨有異物感,慢性清喉嚨 聲音沙啞 飯後或躺下時咳嗽或慢性咳嗽(超過三個月),但胸部X光正常 胃食道逆流問題,除了典型症狀表現,臨床上常以非典型等多種樣貌呈現,需由專業合格的醫師根據您整體症狀表現,判斷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排除潛在的其他問題,進而確立診斷。  中醫觀點  從中醫理論來看,胃食道逆流臨床上常見的原因主要有: 1. 飲食不節:三餐不定時、吃飯速度過快、暴飲暴食、偏好易造成逆流的食物,例如: 高脂肪食物(如:炸物、肥肉、起士、高脂乳製品) 酸性食物(如:檸檬、鳳梨、奇異果等) 碳酸飲料和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茶、 巧克力等) 酒 2. 情志失調:情緒或壓力,導致自律神經調控失常,影響脾胃功能。 3. 脾胃氣虛:長期胃病或先天脾胃較虛弱。  生活型態調整  避免穿過緊的衣物、避免暴飲暴食、維持排便順暢、過重患者須減重,以降低腹腔壓力。 進食後3小時內避免完全平躺,可墊枕頭讓床頭高 15-20 公分;睡前3小時勿進食。 避免上述刺激性飲食,降低胃食道交界處括約肌的鬆緊度。 戒菸 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胃食道逆流的中醫治療  透過望聞問切,找出臟腑功能失衡的原因,加上每個人的體質偏性,更細緻且客製化的使用中藥或針灸治療;搭配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臨床上大部分都能獲得顯著的改善。 推薦醫師 承恩大橋 林芳華 醫師 承恩和緯 李長鴻 醫師 承恩大橋 陳靖允 醫師 承恩大橋 周子雅 醫師 承恩大橋 程瀠萱 醫師 承恩和緯 莊佩蓁 醫師 承恩和緯 張永慶 醫師 承恩和緯 鄭達駿 醫師 承恩和緯 陳玟晴 醫師 承恩總院 李彥禛 醫師 承恩總院 楊政勳 醫師 承恩總院 李昶駐 醫師

發佈日期03 1月, 2024
內科
...

腸胃脹氣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周子雅醫師  案例分享  一名54歲女性患者因腹部悶脹隱痛及腹瀉至西醫就診,服用西藥一週後仍持續腹脹、食慾不振,遂轉至中醫門診求診。 診察發現其脾胃虛弱,舌質淡暗、苔薄白,脈象沉細而濡。投以使用 ꕤ 中藥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之,一週後腹脹疼痛顯著改善,食慾也明顯提升,整體消化狀況大為好轉。 腸胃悶脹,又常被稱為「脹氣」,是一種常見但常被忽略的腸胃問題。其典型表現為腹部飽脹感、打嗝頻繁、排氣增多,有些人還會感到腸鳴、悶悶不適,甚至伴隨輕微腹痛,常讓人誤以為是單純「吃太多」或「腸胃不好」。 脹氣的發生常與生活型態密切相關,例如進食速度過快、壓力過大、情緒緊繃時,腸胃蠕動可能失調,氣體難以順利排出,就容易出現腹部脹悶的情況。睡眠不足、長期久坐不動、飲食不當(如偏食寒涼、油膩、甜食)也是常見誘因。這類「功能性腸胃問題」雖然不一定伴隨器質性病變,卻常反覆發作造成困擾。 長期的腸胃悶脹不僅會造成食慾減退,更可能引發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當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受影響時,身體能量來源不足,也會連帶影響整體健康與免疫力,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腸胃悶脹絕不只是單純的「小毛病」,而是一個反映 ⛧ 身體內部氣機運行不順、消化功能失衡的重要警訊。除了針對症狀處理外,更應從 ⛧ 飲食習慣、情緒管理與體質調理等方面著手,才能達到根本改善與預防復發的效果。  西醫觀點  腸胃脹氣多與腸道氣體積聚或蠕動異常有關,常見原因可分為:  非病理因素  吞入過多空氣 進食速度過快或邊吃邊說話。 攝取過多易產氣食物 如高纖蔬果、豆製品、高油食物、發酵類食物、乳製品、汽水、啤酒等碳酸飲料。 飲食習慣 暴飲暴食、空腹過久。 生活習慣 長時間久坐或躺臥,腸胃蠕動變慢,導致氣體積聚。 情緒壓力 壓力和焦慮會影響自律神經,進而干擾胃部蠕動和胃酸分泌,導致消化不良和脹氣。  病理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 是最常見的脹氣原因之一,約有75%的脹氣屬於功能性問題。 腸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會導致腹絞痛、脹氣、腹瀉及便秘。 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這些疾病也可能引起脹氣不適。 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 影響腸道蠕動和吸收。 腸道菌群失衡 壞菌過多可能產生異常氣體。 便秘 糞便積聚在腸道中,也可能增加氣體產生和積聚。 西醫常見的治療為使用消脹藥和增加腸胃蠕動的藥物來促進氣體排出,減輕腹部脹滿。若懷疑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則會建議補充益生菌,以調整腸道菌叢、促進消化功能穩定。此外也需同時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從日常生活中改善腸胃壓力、降低脹氣反覆發作的機率。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脹氣的根本在於「氣機失調」、「脾胃運化失常」。氣不運則脹、濕不化則悶、飲食不節則食積阻滯,久則生病。常見證型包括: 脾胃虛弱 ▪︎ 表現為:飲食少納、容易腹脹、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 ▪︎ 常用方:選用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 肝氣犯脾 ▪︎ 表現為:脹氣易受情緒影響,伴有兩脅不舒、噯氣、煩躁,脈弦。 ▪︎ 常用方:方用柴胡疏肝湯主之。 食積不化 ▪︎ 表現為:吃多消化不良,腹脹脘悶、排氣臭,舌苔厚膩,脈滑。 ▪︎ 常用方:可用保和丸加減治療。 寒濕中阻 ▪︎ 表現為:偏寒性體質,遇冷更脹,腸鳴便溏,舌苔白膩,脈沉遲或弦緩。 ▪︎ 常用方:可用理中湯加減治療。 氣滯血瘀 ▪︎ 表現為:久病氣機不暢,脹痛定點、脘腹脹滿,舌紫暗或有瘀點,脈澀。 ▪︎ 常用方:選用膈下逐瘀湯。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針 灸  除了中藥治療之外,針灸也是中醫常用來治療脹氣的方法之一。針灸透過調理氣機、和胃理腸,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化解體內滯氣,達到緩解脹氣、消除腹悶腹痛的不適感。 臨床上常選用胃經與腹部的穴位來調理腸胃功能。例如:  足三里 :胃經要穴,有健脾和胃、行氣消脹的作用,是治療腸胃病的常用大穴。  天樞穴 :位於腹部,可疏調大腸功能、緩解腹脹。  內庭穴 :清胃熱、化積滯。  中脘、氣海、水分穴 :位於腹部,有和胃消食、利水消脹、舒緩緊痛的功效。 對於因飲食不當、外感寒濕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腹脹,常能透過對應方藥迅速緩解。 然若屬於體質型的慢性脹氣,如長期脾胃虛弱、運化不良,則須從調整體質著手,進行中長期的調理。 治療重點在於扶助脾胃、調理氣機,過程需依照個人狀況進行階段性調整方藥,與改善生活作息,漸進式改善腸胃功能,才能達到穩定療效、減少復發的根本目的。  日常生活建議與飲食調理   飲食以清淡、溫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避免攝取容易產氣或難以消化的食物,例如豆類、糯米製品、地瓜、碳酸飲料等。 此外,寒涼食物如生菜沙拉、冰品與冷飲,易傷脾胃陽氣,造成寒濕內生,也應適量減少食用。  養成細嚼慢嚥、定時定量習慣  避免狼吞虎嚥或邊吃邊說話,以減少吞入過多空氣。過飽、過餓都會影響腸胃運化功能,也容易加重脹氣。  飯後散步、避免久坐  可促進腸道蠕動。  維持規律作息、情緒穩定  壓力過大、焦慮緊張皆可能影響自律神經功能,進而影響腸胃的消化與排氣功能。  腹部按摩  腹部悶脹時可同時搭配腹部按摩或熱敷中脘、水分等穴位來幫助氣機流通、緩解悶塞。  腹脹的常見問題FAQ   1. 吃很少還是會脹氣怎麼辦? 有些人即使進食量不多,仍常感腹脹不適,這可能與脾胃虛弱、氣機運行不暢、腸道蠕動失衡等有關。此類情況可能為虛性腹脹的表現,不見得與食物多寡有關,反而需從體質調理、改善腸胃機能著手。  2. 打嗝、放屁很多是腸胃有問題嗎? 適度打嗝、排氣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若頻率明顯增加,常伴隨腹脹、腸鳴、消化不良,則可能是氣機不暢或腸胃功能失調的表現。情緒緊張、吞氣過多、食物發酵也可能導致這類情形,需進一步觀察與調理。  3. 有推薦改善腹脹的舒緩茶飲嗎? 選用茶飲時應根據個人體質與寒熱屬性搭配, ⛧ 建議諮詢中醫師避免盲目飲用。 ღ 陳皮普洱茶、茯苓山楂茶:健脾消食、促進腸道代謝。 ღ 薑紅棗茶:溫中散寒、適合寒性脹氣者。  4. 檢查正常但常脹氣,中醫可以處理嗎? 當西醫檢查無異常,卻仍反覆出現脹氣困擾時,中醫可透過辨證論治找出體質根源,進行針藥並用的調理。特別對於功能性腸胃障礙、情緒壓力型脹氣等問題,中醫在調整體質與氣機方面具有良好療效。  5. 中醫調理需要多久?會復發嗎? 若屬急性脹氣,多可於數日內見效,但若為脾胃虛弱、氣滯血瘀等體質型脹氣,則需4~12週不等的調理期,並且依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調整的速度而異。若能改善並維持良好飲食與作息,則可大幅降低復發機率;反之若生活壓力大、飲食作息紊亂,仍有可能再度發作。 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反覆脹氣、腸胃不適的患者,他們可能已經試過調整飲食、減少壓力,卻仍然常常覺得肚子悶脹、容易胃氣不順,甚至影響睡眠與情緒。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只是吃太快或壓力大那麼簡單,更深層的原因,往往與整體身體狀態有關。 中醫看待這樣的腸胃問題,不只是針對眼前的不舒服,更會從整體體質來幫忙調整。像是脾胃運化功能較弱、氣血循環不順、內在偏寒或偏虛,都可能讓腸胃變得更敏感,一遇到外界刺激就容易不舒服。 在治療上,可以透過個人化的調理方式,幫助患者一步步改善體內環境,讓腸胃的消化吸收與氣機流動恢復平衡。除了處方用藥外,門診中也會提供飲食建議與生活調整方向,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照顧好自己,慢慢找回穩定舒適的腸胃狀態。 推薦醫師 承恩大橋 周子雅 醫師 承恩大橋 陳靖允 醫師 承恩大橋 李侑修 醫師 承恩大橋 張祐甄 醫師 承恩大橋 陳苡涵 醫師 承恩大橋 林芳華 醫師 承恩大橋 程瀠萱 醫師 承恩和緯 顏士展 醫師 承恩和緯 施穎 醫師 承恩和緯 李長鴻 醫師 承恩和緯 許芳綺 醫師 承恩和緯 莊嘉豪 醫師 承恩和緯 莊佩蓁 醫師 承恩和緯 張永慶 醫師 承恩和緯 鄭達駿 醫師 承恩和緯 陳玟晴 醫師 承恩總院 朱恩立 醫師 承恩總院 吳孟穎 醫師 承恩總院 李彥禛 醫師 承恩總院 楊政勳 醫師 承恩總院 李昶駐 醫師

發佈日期14 8月, 2025
內科
...

頭暈目眩怎麼辦?搞懂眩暈,安心又放心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莊佩蓁醫師 「醫師,我頭好暈!」這句話在診間裡屢見不鮮。但所謂的「暈」,每個人的感受卻不盡相同。有人覺得天旋地轉,有人感到輕飄飄,或像是腳底踩在棉花上不踏實,甚至視線模糊、站不穩。 其實,眩暈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關鍵在於弄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暈」的感覺。 【 眩暈的原因 】 ▪︎ 最常見的是內耳的平衡系統出了問題,例如:耳石脫落、梅尼爾氏症或前庭神經炎⋯等,這類屬於「周邊性眩暈」,往往在起床、彎腰等姿勢改變時突然發作,會出現短暫天旋地轉的感覺,休息一下就會緩解,部分患者還會伴隨耳鳴或聽力變化。 ▪︎ 有趣的是,情緒與壓力其實也可能是導火線。不少人在生活壓力大、焦慮緊繃時,會出現「輕飄飄」的頭暈感,甚至伴隨心悸、胸悶或頭痛。 ▪︎ 此外,姿勢性低血壓、貧血、脫水或某些藥物副作用,也可能造成頭暈的感覺。有些患者經過詳細檢查後,仍無法明確歸因,這類情況約佔所有眩暈個案的一成左右。  ⛧ 什麼時候的眩暈需要特別警覺呢?  ‼︎ 如果眩暈來得又急又劇烈,還伴隨看不清楚、複視、講話變得不流利、肢體活動異常、臉歪嘴斜、嘔吐不止或突然意識模糊,很可能是腦部病變的警訊,例如:腦中風或腦瘤,需立即就醫處理。‼︎  【 中醫角度看眩暈 】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眩暈多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黃帝內經》提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指出肝氣鬱結或肝火上亢可致內風,引發眩暈。 此外,氣血虛弱導致腦部供應不足、或脾虛生痰造成痰濁上擾,也常見於臨床。 中醫會根據體質進行個人化診治,使用 內服藥物、針灸、拔罐 治療。 平時也可以透過 按摩特定穴位來紓緩 ,例如:百會、風池、內關⋯等,都能 幫助改善氣血循環與平衡感   【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 日常生活中,預防眩暈的發生也很重要。 保持充足的睡眠、規律的作息、適當的運動,都是基本功。 飲食方面,三餐均衡,避免過油、過辣、過甜,能減輕肝火與痰濕的負擔。 若能培養靜坐或太極⋯等緩和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也有助於情緒穩定、腦部放鬆,從而降低頭暈發作的機率。 眩暈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找到背後的真正問題,才是改善的關鍵。 如果你經常感到暈眩,請不要輕忽,也別急著自己下診斷,適時求助專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穩住健康 推薦醫師 承恩和緯 莊佩蓁 醫師 承恩和緯 顏士展 醫師 承恩和緯 施穎 醫師 承恩和緯 李長鴻 醫師 承恩和緯 許芳綺 醫師 承恩和緯 莊嘉豪 醫師 承恩和緯 張永慶 醫師 承恩和緯 鄭達駿 醫師 承恩和緯 陳玟晴 醫師 承恩大橋 陳靖允 醫師 承恩大橋 李侑修 醫師 承恩大橋 張祐甄 醫師 承恩大橋 陳苡涵 醫師 承恩大橋 林芳華 醫師 承恩大橋 周子雅 醫師 承恩大橋 程瀠萱 醫師 承恩總院 朱恩立 醫師 承恩總院 吳孟穎 醫師 承恩總院 李彥禛 醫師 承恩總院 楊政勳 醫師 承恩總院 李昶駐 醫師

發佈日期14 5月, 2025
內科
...

好好過冬日養生心法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陳苡涵醫師 過了二十四節氣的 ❄ 大雪 ❄,冬日的涼風和天氣的起伏也讓不少患者開始覺得適應不良,過去累積在身體裡的弱點也隨著氣候的轉變逐漸浮現出來。 而我們始終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外界的變化是我們無法控制的,病毒的種類也一直在更新,但我們能夠強壯自己的正氣,就像擁有防護罩,不讓外界的變動太輕易地影響到自己的身心。 而依循著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會是一個收斂、閉藏、含蓄、等待的季節。   冬日在日常作息上可以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呢?  早 睡 晚 起  冬天是一個儲蓄能量的季節,白晝的時間也比較短,因此應比其他季節更需要拉長睡眠或休息時間,並等待陽光出現再出門活動。  去 寒 就 溫  盡量包覆身體肌膚,保持身心溫暖,不飲食涼性食物。  不過度流汗  汗孔大開除了會散失較多的熱量外,也較可能使風、寒邪有侵入身體的機會。  維持心神的收斂  保持平和的情緒和收斂自己的心神,不過度激動、興奮、躁進。 冬日的日常穿衣也有三大守則—包脖子、蓋肚子、穿襪子  頸後區域   防風金三角—風池穴、大椎穴  建議穿著微高領的上衣、出門圍輕薄絲巾或是穿著可完全覆蓋後頸及頭枕部的連帽上衣或外套。  腹部區域   藏陰養陽區—關元穴、命門穴  不宜穿著露肚子或是小蠻腰的短版上衣,可以選擇較高腰的褲子溫暖包覆住肚臍以下的關元命門區。  足部區域   護腎固本區—湧泉穴、然谷穴、太谿穴  除了平常出門,睡覺時也記得為自己穿上高過腳踝的長襪,維持四肢末梢的溫暖,心臟就不會如此費力。 冬日飲食上的禁忌? 冬日在選擇食物的時候,大部分人會想到麻油湯、薑母鴨等進補類型食物,然而在地處悶熱的台南,許多患者的體質多為虛火上炎,若無節制地飲食不適合自己的進補食物,可能會讓體內的一把火越燒越大,造成睡眠障礙、耳鳴、頭痛等不適症狀。 於是飲食上的宜忌及份量上的拿捏仍建議由醫師評估並根據個人體質給予適當建議才是最安全的。 我們一起依循以上這些原則,健健康康過個美好冬日吧 推薦醫師 承恩大橋 陳苡涵 醫師

發佈日期03 1月, 2024
內科
...

失眠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林芳華中醫師 現代生活節奏緊張,失眠成了相當普遍的困擾,長期失眠對工作、健康和生活品質都會帶來負面影響,讓我們來了解何謂失眠,並用正確的態度與方法來面對。 【 失眠定義 】 失眠是睡眠週期的質與量受到干擾而出現: ꕤ 夜間難以入睡(超過30分鐘) ꕤ 睡眠中斷頻繁醒來(次數超過2次或超過30分鐘還無法再入睡) ꕤ 清晨比預定時間早醒且醒來後難以再睡 伴隨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煩躁、憂鬱等情緒改變情形,症狀持續數天或數週,但少於三個月,屬於短期失眠; 若一週內有三天以上出現上述失眠症狀,持續時間超過三個月,即為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多能找到誘發原因,如突如其來的壓力事件;慢性失眠通常原因較複雜。 【 失眠成因 】  心理因素  心情太興奮或憂鬱、工作焦慮、過度擔心睡眠的減少及失眠的後果等。  環境因素  溫度過高或過低、環境中噪音、光線太亮、蚊子叮咬等。  刺激性食物  咖啡、茶、可樂、香菸。  不良習慣  白天過度長時間的補眠、習慣在床上從事其他活動如:看電視、進食等。  生理時鐘的改變  輪班工作、旅行中的時差。  生理因素  · 精神疾病,如: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其他睡眠疾病,如:睡眠呼吸中止症。 · 疼痛性的疾病,如:頭痛、胃痛、關節痛等。 · 心肺疾病、甲狀腺亢進、夜間頻尿或停經等。  藥物因素  利尿劑、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 【 中醫觀點 】 《靈樞·大惑論》:「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中醫認為睡眠與陰陽平衡有關,當身體氣血、陰陽失和、臟腑功能失調,導致陽不入陰,心神被擾而出現失眠的症狀。 失眠的中醫治療,臨床上會依照患者的症狀表現,辨別主要失調的臟腑虛實,藉由  內服中藥 、 針灸 、 耳穴貼壓  等方法,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進而改善睡眠狀態。 【 非藥物治療 】 生活作息要規律:保持規律而固定的就寢及起床時間。 睡前不吸菸、不喝酒或含咖啡因之物質,如:茶葉、咖啡、可樂等。 避免夜間頻尿而起床上廁所,影響到睡眠,最好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 佈置良好的睡眠環境,隔絕光線、抑制噪音、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 睡前宜做溫和及放鬆身心之活動,如:泡溫水澡、聽輕柔的音樂、冥想,切忌睡前做劇烈活動。 不在床上做睡覺以外的事,如:滑手機、看書、看電視或吃東西、思考事情。 若躺床30分鐘仍無睡意,即須起床離開床舖及房間,聽舒眠音樂及看些放鬆的電視節目,待有睡意時再回房間躺床。 失眠的治療,醫師會透過了解患者生活上、睡眠上各個成分做分析,確認造成睡眠問題的原因,藉由失眠原因的排除,配合個體化辨別身體失衡臟腑,給予相應的中醫治療,加上飲食、生活習慣、認知行為等非藥物的調整,大多能獲得改善。 若有失眠症狀的困擾,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診斷,良好的睡眠除了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同時也進行細胞修復代謝、平衡身體的免疫機能,增加抗病力。 推薦醫師 承恩大橋 林芳華 醫師 承恩大橋 陳靖允 醫師 承恩大橋 李侑修 醫師 承恩大橋 張祐甄 醫師 承恩大橋 陳苡涵 醫師 承恩大橋 周子雅 醫師 承恩大橋 程瀠萱 醫師 承恩總院 朱恩立 醫師 承恩總院 楊政勳 醫師 承恩總院 李彥禛 醫師 承恩總院 吳孟穎 醫師 承恩總院 李昶駐 醫師 承恩和緯 顏士展 醫師 承恩和緯 莊嘉豪 醫師 承恩和緯 李長鴻 醫師 承恩和緯 施穎 醫師 承恩和緯 莊佩蓁 醫師 承恩和緯 張永慶 醫師 承恩和緯 鄭達駿 醫師 承恩和緯 陳玟晴 醫師

發佈日期06 2月,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