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公告
  •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12月起門診表
  • 承恩中醫診所 11月起門診表
  •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10月起門診表
  • ✿ 丹田灸 ✿
  • 【清冠一號門診|清冠一號哪裡買?】承恩中醫持續為您提供清冠一號!

內科

15 7月, 2025

解開便祕的困擾:中醫觀點與全方位調理指南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程瀠萱中醫師

便祕是現代人常見但常被忽視的困擾。它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反映出體內氣機運行的失調。透過中西醫觀點整合,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便祕,並尋求有效的改善方法。

 案例分享 

45歲上班族女性,長期便祕,靠瀉藥也無法改善?

✧ 中醫調理助她恢復順暢人生 

王小姐,45歲,是一位忙碌的行政主管。因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近一年來出現嚴重便祕問題每週僅解便1~2次,且大便乾硬,排便困難,每次需花費20~30分鐘,有時甚至需要使用市售瀉劑才能排出。她表示:「只要一停藥,就又幾天沒辦法排便,腹脹到連衣服都穿不下,整天不舒服。」

王小姐在門診時面色萎黃、語音低微,自述容易疲倦、食慾不佳、伴隨腹脹、四肢無力,排便時常感到「出不乾淨」,脈細弱、舌淡紅、苔薄白。經辨證為 氣虛型便祕

經醫師診治後,使用 中藥 補中益氣湯加減,並搭配 每週2次的針灸治療,調理兩週後,王小姐便祕情況逐漸改善,排便頻率回到每2日一次、量足不乾硬,腹脹減輕、精神也變好。配合飲食與作息調整,六週後完全停用瀉藥恢復自然排便,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一、什麼是便祕?從中西醫角度認識它 

 便祕的定義與常見症狀 

便祕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每週少於3次)、大便乾硬、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或需藉助外力(如手指助排或瀉藥)才能解便。部分人雖每日有排便,但質地過硬、過少,也屬於便祕範疇。

 造成便祕的常見原因 

便祕的成因眾多,可分為生活型態因素、生理功能障礙、疾病相關及藥物影響等幾類,常見原因如下:

  •  飲食因素 攝取纖維不足(如蔬果、全穀類),水分攝取太少,過度攝取油炸、燥熱或精緻食物
  •  運動不足 久坐少動、缺乏核心肌群運動會減緩腸道蠕動
  •  排便習慣不良 經常忍便、作息不規律、如廁環境不佳
  •  精神壓力與情緒困擾 焦慮、緊張、抑鬱等情緒影響自律神經,進而抑制腸道活動
  •  藥物影響 如止痛藥、抗憂鬱劑、降血壓藥、含鋁製劑等皆可能導致便祕
  •  年齡因素 年長者因腸道蠕動減緩、肌力下降、飲食偏清淡,便祕風險較高
  •  內科疾病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帕金森氏症、中風後腸道運動功能異常
  •  中醫觀點補充 肺與大腸相表裡,脾胃運化失常、肝氣鬱結、腎陽虛衰、津液不足皆可導致腸道傳導功能失常,進而產生便祕

 西醫觀點 

從西醫角度來看,便祕可分為原發性(功能性)與次發性兩大類型,成因與處理方式各有不同。

ꕤ  原發性便祕 (最常見),無特定器質性疾病,屬功能性問題,依型態可分為三類:

  •  正常通過型 :排便頻率與腸道蠕動雖正常,但仍常感排便困難、糞便乾硬或有未排盡感,與生活壓力、飲食、排便習慣有關。
  •  緩慢通過型 :好發於年輕女性,腸道蠕動變慢,排便次數減少,易有腹脹感。
  •  排出困難型 骨盆底肌肉、腹壓與直腸協調不良(如肛門括約肌無法放鬆),導致便意明確卻排便困難,需用力或手指協助。

ꕤ  次發性便祕 ,次發性便祕則由其他疾病或外在因素引起,需針對原發病因治療,常見因素包括:

  •  神經系統疾病 :如帕金森氏症、中風、自主神經病變等
  •  內分泌與代謝異常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
  •  精神與心理因素 
  •  肌肉系統疾病 
  •  腸道與肛門結構異常 :如痔瘡、肛裂等
  •  特殊生理狀態 :懷孕、經前症候群、年老體虛等
  •  藥物副作用 :如止痛藥、含鋁或鈣的制酸劑、鐵劑、鈣片、抗憂鬱藥、抗精神病藥、抗組織胺等

 中醫觀點 

中醫對便祕的理解不僅止於腸道問題,更強調臟腑功能與氣機運行之間的平衡大腸傳導,與 肺、脾、胃、肝、腎 等臟腑密切相關。當氣機失調、津液不足、血虛失濡、邪熱內結或陽虛寒凝時,都可能導致大腸傳導失常,最終形成便祕

長期便祕對身體的影響,不可輕忽 ‼︎

許多人習慣性便祕卻不以為意,甚至仰賴瀉藥長期排便,卻不知這樣的狀況會為身體帶來多重負擔與潛在風險。長期便祕除了造成腹脹不適與生活品質下降外,還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  增加大腸癌風險 
    糞便中可能含有食品添加物、環境毒素與致癌物質,若長時間滯留在腸道,毒素便會反覆刺激腸黏膜細胞,提升大腸息肉、慢性發炎甚至癌變的風險。
  •  加重肝臟負擔 
    大腸吸收毒素後,這些物質會隨門靜脈進入肝臟進行代謝,若便祕持續,毒素累積量升高,可能導致肝臟解毒功能下降,甚至引發肝功能異常。
  •  引發肛門周圍疾病 
    乾硬糞便排出困難,常造成痔瘡、肛裂、脫肛等問題。長期用力排便,也可能使骨盆底肌群受損,增加未來排便困難的惡性循環。
  •  誘發大腸憩室與憩室炎 
    憩室是腸道壁薄弱處因壓力過高而膨出形成的囊袋,便祕者因腸道壓力大,更易形成憩室。當糞便滯留於憩室,便可能發炎、感染,導致腹痛與發燒等症狀。
  •  導致潰瘍或腸穿孔 
    糞便停留過久,膽汁代謝異常會產生過多酸性物質,可能腐蝕腸壁形成潰瘍,嚴重時甚至導致腸黏膜穿孔,危及生命。
  •  影響皮膚代謝,誘發青春痘與膚況變差 
    當體內毒素無法正常排出,會影響皮膚代謝與內分泌平衡,造成粉刺、痘痘、膚色暗沉、肌膚粗糙等問題,常見於青春期與女性族群。
  •  其他全身性不適與自律神經失調 
    長期便祕可能引發頭痛、腹痛、失眠、疲倦、口臭、肩頸痠痛、情緒易怒、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甚至影響心理健康與日常社交。

中醫認為「便祕為標,體質失調為本」,若忽視體內氣機運行與津液代謝的失衡,便祕問題往往會變得慢性、難解。因此  早期調整、根本調理,是維護長期健康的重要關鍵 


 二、中醫觀點:便祕的體質分類與證型 

中醫依據病因體質將便祕分為以下幾型:

  •  熱秘型 
    ▪︎ 大便乾結,口乾口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 常見於熬夜、愛吃燒烤炸辣者。
  •  氣虛型 
    ▪︎ 排便無力,大便不乾但難出,面色疲憊,氣短自汗,舌淡,脈虛。
    ▪︎ 多見於久病、年老體弱者。
  •  血虛型 
    ▪︎ 大便乾硬,面色蒼白,頭暈心悸,皮膚乾燥,舌淡少苔。
    ▪︎ 多見於產後婦女、年長者。
  •  陰虛型 
    ▪︎ 大便乾硬、形如羊糞,口乾咽燥、五心煩熱,舌紅少苔。
    ▪︎ 多見於長期熬夜、慢性病患者。
  •  氣滯型 
    ▪︎ 排便不暢、脹滿疼痛、易怒、打嗝放屁多,舌苔薄白,脈弦。
    ▪︎ 常見於壓力大、情緒鬱結者。
  •  寒秘型 
    ▪︎ 大便稀薄或不成形、腹部冷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
    ▪︎ 多見於虛寒體質、年老者。
  •  特殊型 (產後、術後、年老)
    ▪︎ 體質多虛,排便困難,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調理。

 三、西醫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便祕的診斷 

診斷便祕以詢問排便型態與持續時間為主,必要時檢查病史、用藥、理學檢查及腸道功能,以排除器質性疾病。

 常見治療方式 

  •  生活調整 :增加水分與纖維攝取、規律運動。
  •  藥物治療 :積團劑、軟便劑、滲透性緩瀉劑與刺激性緩瀉劑等四類。
  •  心理與神經調節 :針對壓力型便祕者進行心理治療或神經調節。

 四、中醫治療便祕的方法 

  •  中藥辨證論治 

根據上述六型證型選擇對應方藥:

  •  熱秘 麻子仁丸、大承氣湯等加減
  •  氣虛 補中益氣湯合潤腸丸等加減
  •  血虛 當歸補血湯合潤腸丸等加減
  •  陰虛 增液湯合麻仁丸等加減
  •  氣滯 六磨湯、柴胡疏肝散等加減
  •  寒秘 濟川煎、附子理中湯等加減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針灸療法 

常用穴位與功效

  •  天樞 最常使用穴位,研究顯示療效顯著,是功能性便秘針灸方案的核心穴位
  •  大腸俞、足三里、長強 常搭配天樞使用,協助調整腸蠕動與提升氣血運行

根據多篇實證醫學研究, ꕤ 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嚴重慢性便秘。經過八週的針灸治療後,改善程度不亞於服用西藥(Prucalopride),且可以維持較長的療效!對於因為服用西藥而感到不適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替代選擇。

  •  治療週期與建議 

急性便祕可短期內緩解,但若為慢性體質型便祕,建議持續調理6~8週以上,並搭配生活習慣改善,以防復發。


 五、日常生活與快速舒緩方法 

便秘

 飲食建議 

  •  增加食物中纖維的攝取 
    每日一碗半蔬菜,兩拳頭水果
    纖維的攝取量應逐漸增加,一下子增加太快可能引起腹脹
  •  增加水分的攝取 
    體重每公斤 X 30毫升
    例如:50公斤的人每日需攝取1500毫升的水
  •  增加潤腸食材 
    如黑芝麻、蜂蜜、白木耳
  •  避免燥熱食物 
    如辣椒、炸物

 生活習慣 

  •  養成定時如廁習慣 
    通常建議在起床後或早餐15-20分鐘後固定如廁,進食後大腸蠕動增加(稱為胃-結腸反射),有助於排便;早晨起床後大腸蠕動也會增加
  •  避免長期抑制想排便的感覺 
  •  適當運動 
    如步行、瑜珈、提肛運動
  •  熱敷小腹、腹部按摩助排便 

 快速舒緩方法 

  •  穴位按摩 天樞、合谷、足三里,每次按壓30秒
  •  腹部順時針按摩 ,刺激腸道蠕動
  •  飲用潤腸茶 ,決明子、火麻仁、桑椹

 六、便祕常見Q&A 

1. 一天沒上就算便祕嗎?

不一定,只要排便順暢、不感不適、形狀正常,每2-3天一次也屬正常。

2. 便祕可以長期吃瀉藥嗎?

不建議,長期依賴瀉藥會造成腸道蠕動功能退化。

3. 中藥調理多久有效?

急性者數天可見效,慢性者需調理4-8週不等。

4. 情緒會影響排便嗎?

會。中醫認為「肝主疏泄」,情緒壓抑、焦慮會影響腸道氣機運行。

5. 有哪些中醫茶飲可改善便祕?

可飲用潤腸茶:決明子+火麻仁+桑葉+蜂蜜,早晨空腹飲用效果佳。

6. 便祕會影響皮膚與氣色嗎?

會,宿便堆積可影響體內毒素代謝,導致膚色暗沉、痘痘等問題。


 七、中醫觀點下的根本調理與體質改善 

中醫強調「治便祕,先調體質」,針對不同年齡、體質、兼症來訂定治療計畫,最終目標是恢復腸道自然蠕動與通暢排便功能,真正做到標本兼治。

推薦醫師

其他相關文章
內科
...

疲勞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張祐甄醫師 在西醫的觀點中,「疲勞」是一種常見的主觀症狀,指的是身體或心理活動能力的降低,常見的主訴通常精神疲倦、身體無力、睡很久依然覺得乏力。這種狀態可能是暫時的生理反應,也可能是潛藏疾病的徵兆。 臨床上,我們會首先區分 急性疲勞 與 慢性疲勞 。 急性疲勞 多與過度勞累、壓力、睡眠不足或感染有關,通常在充分休息後可恢復。 慢性疲勞 則持續超過六個月,休息後無法改善,並伴隨記憶力下降、肌肉痠痛、睡眠障礙等,這類症狀若排除其他明確病因,可能會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 在診斷過程中,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並進行理學檢查,先排除其他明確病因,如:營養問題、甲狀腺低下、肝腎功能障礙、糖尿病、感染後疲勞、心理相關疾病等。必要時也會安排血液檢查、睡眠檢測、荷爾蒙檢測或影像學檢查。  中醫觀點  在中醫理論中,「疲勞」常歸屬於「虛勞」的範疇,是人體正氣虧損、臟腑功能失調或是外感或勞傷內傷引發內虛所致。醫師會分別對應不同的臨床表現,診斷時重視辨證論治,根據個體體質與病情差異擬定治療方針。 氣虛型疲勞 ▪︎ 多見於久病或勞倦過度者,常見症狀為疲乏無力、語聲低微、氣短懶言、自汗、易感冒等,舌淡苔白,脈虛弱。 ▪︎ 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主治思慮過度、脾氣虛損所致之倦怠乏力。 血虛證疲勞 ▪︎ 常因失血、久病、營養不良引起,患者表現為面色蒼白、心悸失眠、頭暈眼花、四肢無力,女性可能月經量少或經期延後。舌質淡,脈細弱。 ▪︎ 代表方劑: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用於補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之疲倦。 脾虛濕困型疲勞 ▪︎ 常見於喝冷飲者,表現為精神困倦、體倦乏力、胃口不佳、腹脹便溏、四肢沉重,舌胖大、有齒痕、苔白膩。 ▪︎ 代表方劑:參苓白朮散、霍香正氣散。 肝鬱氣滯型疲勞 ▪︎ 多見於工作壓力大之上班族,主要表現為情緒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悶、疲倦無力但多與情緒波動有關、食慾不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 代表方劑: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用於因壓力所導致的疲倦。 腎陽虛型疲勞 ▪︎ 長期疲倦,休息無法緩解,且伴隨腰膝痠軟、夜尿多、記憶力減退,畏寒肢冷,舌淡,脈沉細。 ▪︎ 代表方劑:右歸丸、金匱腎氣丸,適合溫補腎陽,適用於寒性疲勞型患者。 陰虛火旺型疲勞 ▪︎ 主要見於久病耗陰或體質虛熱者,表現為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失眠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 代表方劑: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適用於陰虛火旺體質。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針 灸  針灸也是緩解疲勞的治療方式,常見穴位包含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等,隨證加減其他穴位,使身體循環動起來,達到陰平陽秘之效果,針灸療程建議一週2~3次,持續2~4週穩定調理,配合飲食與作息調整。 若是針對長期手腳冰冷,易感冒之患者或是臟腑功能逐漸減退的老年人, ꕤ 灸療 可以溫陽補虛,也是極佳的方式之一。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飲食方面三餐定時定量,避免生冷、油膩食物。 規律的作息,盡量晚上10:30前上床,11:00進入深層睡眠模式。 減少3C使用時間。 增加戶外活動及運動習慣,一週三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  疲勞的常見問題FAQ   睡再多也累,可能是氣虛嗎?  不完全是氣虛,舉例來說最近許多長新冠病人也會有這種情形,需要醫師評估整體狀況去用藥會更好。  慢性疲勞可以靠中醫改善嗎?  中醫強調整體調理,改善體質可獲得明顯效果。  疲勞體質適合吃哪些補品?  黃耆、人參是常見的補氣藥材,但這些藥材依各人體質不同,不一定都適合服用,還是要詢問醫師建議。  中醫調理多久會見效?  一般2~4週可改善,體質穩定約需1~3個月。  西醫檢查正常但還是累,可以找中醫嗎?  當然可以,中醫可從氣血虧損、臟腑功能入手,彌補西醫檢查盲點。 推薦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李昶駐 醫師

發佈日期15 8月, 2025
內科
...

顏士展醫師衛教系列~電扇與循環扇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醫師 春天的天氣變化很大,忽冷忽熱,清明節過後,時節會慢慢邁入夏天,家中的電扇們洗乾淨準備上工囉! 「吹電扇 ༄ 」也是有眉角要注意的喔,電扇的風千萬不可以直接朝著腳底吹!尤其是睡覺的時候。 【 為什麼不能直吹電扇呢? 】 ✦ 腳底有湧泉穴,湧泉穴是腎經的重要穴道。 ✦ 風為百病之長(ㄓㄤˇ),風是所有病邪裡面,最需要注意的危害。 ༄ 電風扇直接朝著腳底吹,雖然很快就會感到涼爽,但是涼涼的風也會沿著經絡直接進到腎裡面,造成腎越來越虛冷。 長期下來可能就會容易有不適症狀: ✦ 下半身酸痛、腰酸、膝蓋酸、水腫 ✦ 女性的婦科疾病:白帶、痛經、經期不順等 在診間裡,有許多腎虛的病人在吃藥和針灸治療後,其改善狀況卻沒有預期中好,仔細詢問之下,才發現病人大部分都有一個共通點:「睡覺的時候,習慣讓電風扇 ༄ 從腳底吹向身體。」 請他們改變這個生活習慣之後,下次回診就發現腎虛的狀況居然改善許多,才發現,生活習慣是潛移默化的在影響著身體的。 【 電風扇要怎麼吹才養生呢? 】 風對著牆壁或天花板,讓風反彈過來,整個空間中有流動的氣流即可,像近幾年流行的循環扇就相當適合,循環扇的風不強但是可以吹很遠。 電扇請不要直直對著人體吹,不可太貪涼。 ☀ 如果天氣十分炎熱,就會建議開啟冷氣,設定在26-28度,搭配以上的電扇吹法,寧可開啟適當溫度的冷氣,也不要將電風扇直直吹著人體。 推薦醫師 顏士展 醫師

發佈日期29 5月, 2025
內科
...

流行性感冒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莊佩蓁醫師 76歲阿秀阿姨,前幾天跟好友們聚會,席間有一名友人咳嗽不止,兩天後阿秀阿姨突然發燒至38.7度,伴隨喉嚨痛、輕度咳嗽、鼻塞、流鼻涕、全身痠痛,加上自己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於是至中醫門診尋求協助。醫師判斷,阿秀阿姨的症狀是典型的流感。  流感定義與症狀  流感,全稱為流行性感冒,廣義的流感是指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症狀有: 突然發病 出現發燒( 耳溫>38度 ) 呼吸道症狀( 噴嚏、鼻水、咳嗽、喉嚨痛等 ) 且具有以下三種症狀中至少一種: 肌肉痠痛、頭痛、極度倦怠 流感具有在群體中突然爆發、快速流行、散播範圍廣及併發症嚴重的特性,一年四季均有病例發生,每年12月至隔年3月達到高峰。 廣義流感 又稱 類流感;狹義的流感 則是專指由流感病毒(多為A、B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健康成人通常可在1~2週內康復,但少數患者可能出現 ⛧ 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炎、心肌炎等。  高危險族群  高危險族群包括 肥胖者、老年人、嬰幼兒及孕婦、免疫低下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腎功能不佳者。  西醫治療  流感一般經由快篩確診,若為陽性,西醫常會開立抗病毒藥物,如克流感;若為陰性,則以症狀控制為主,透過藥物緩解發燒、鼻水、咳嗽、咽痛等症狀。  中醫觀點  流感具有傳染快速、症狀變化快的特性,在中醫觀點中屬於疫病,根據季節與體質的不同,會有風溫或濕溫的表現。  風溫 是由 風熱病邪 所引起,一年四季均可能發生,初起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口乾。  濕溫 是由 濕熱病邪 所引起,初起低燒、頭痛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胸悶、腹部悶脹,腸胃道症狀通常較明顯。 《溫病條辨》:「內不能運水穀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 意即濕溫多發生在濕性體質的族群。 阿秀阿姨為風溫中帶有濕溫症狀,經過中醫師辨證治療,針對其症狀與體質開立合適的處方,服藥後症狀改善,後續也未出現嚴重併發症。  流感傳染途徑及預防  流感透過飛沫傳染,容易經由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之飛沫傳染給他人;流感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若手接觸到被感染者飛沫污染之物品表面,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就有可能被傳染。 生病時要盡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處或與他人共處密閉空間,盡量保持環境通風,人多時戴上口罩,並且養成勤洗手習慣,避免傳染。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週期約兩週左右,初期緩解流感症狀,後期減少後遺症,幫助身體復原。 流感初起的高燒與頭痛可透過 ꕤ 針灸 緩解疼痛並促進身體散熱,透過 ꕤ 中藥 緩解症狀並加速病程。 風溫可使用桑菊飲加減、銀翹散加減或清冠一號加減,若兼有濕性體質,可配合三仁湯或是藿香正氣散加減來調整,緩解因濕導致的頭悶痛、身體沉重、全身痠痛、肚子悶脹、腹瀉等症狀。 有些人可能同時出現膿痰、胸悶痛、呼吸困難,屬熱毒蘊結在肺,此時會加強清熱解毒與化痰瘀的藥物治療。 若為體質虛弱、屬於肺氣虛,肺陰不足者,病邪難以清除,更需要扶正培本,調理肺氣,避免併發肺炎或是慢性支氣管炎。 有些人急性期可能出現面色蒼白及心悸、胸悶痛感、心跳明顯加速或變慢,此時多因其體質偏虛弱,正虛感邪,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熱毒、瘀血、痰濁阻滯,此時處理風溫外要加強補虛併用清熱解毒化痰與活血化瘀藥物,避免併發心肌炎或是感染性心內膜炎等。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小朋友,可同時配合 ꕤ 中藥藥浴包 來緩解症狀,內有多種清解透熱藥物,可減輕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的不適感。 流感後期或是長久以來體質偏虛者,可配合 ꕤ 灸療,加強身體陽氣運行,增強免疫力,幫助身體修復。  ✦ 臨床觀察下,大部分患者若早期使用中藥介入可減少流感後遺症 ✦  穴位按摩  ▪︎ 頭痛:風池 ▪︎ 鼻塞:迎香 ▪︎ 喉嚨痛:魚際、合谷 ▪︎ 高熱:曲池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生病時飲食宜清淡,減少腸胃負擔 補充足夠水分 避免乳製品、甜食、生冷、烤炸辣等食物 睡眠充足 流感痊癒後,若常有咽乾口渴,屬於體內陰質損傷,可以使用玉竹或麥門冬煮水飲用,滋陰潤肺。 推薦醫師 莊佩蓁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李昶駐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25 7月, 2025
內科
...

咳嗽衛教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周子雅醫師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醫師 咳嗽為一種症狀,也是人體的正常自我保護機制,可協助身體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外來異物,咳嗽通常可分為急性(3週以內)、亞急性(3-8週)與慢性(8週以上)。 急性咳嗽 常由感冒、流感或吸入刺激物造成。 亞急性咳嗽 通常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後的遺留症狀。 慢性咳嗽 則可能與過敏、氣喘、慢性支氣管炎或胃食道逆流等疾病有關。 當呼吸道或鼻腔因感染、過敏等原因產生過多分泌物時,這些分泌物聚集於氣管或喉嚨,就會形成痰液,進而誘發咳嗽反應,以利身體排出不適物質。  咳嗽原因   感冒或流感 :病毒感染會讓喉嚨或氣管產生不適,引發咳嗽。  過敏 :如塵蟎、花粉或寵物毛髮,可能刺激呼吸道,導致咳嗽。  空氣刺激 :吸入煙霧、灰塵或冷空氣等,會讓呼吸道不舒服。  氣喘 :呼吸道過敏時,可能出現咳嗽、胸悶或喘不過氣。  胃酸逆流 :胃酸跑到喉嚨,刺激咽喉,也可能讓人咳嗽。  肺部感染發炎 :像是支氣管炎或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可能導致持續咳嗽。  腫瘤 :如肺癌、肺腺癌等,腫瘤可能壓迫到氣管、支氣管,或增加呼吸道黏液刺激咳嗽反應發生。 ⛧ 特別是伴隨咳血、胸痛、體重減輕或呼吸困難,應儘早就醫檢查。
⛧   夜咳常見原因及改善方法   鼻涕倒流  ▪︎ 常見原因:平躺時鼻涕倒流,刺激喉嚨。 ▪︎ 改善方法:墊高枕頭。  胃酸逆流  ▪︎ 常見原因:平躺時胃酸更容易流到喉嚨,刺激氣管。 ▪︎ 改善方法:墊高枕頭,睡前3小時勿進食。  氣喘或過敏  ▪︎ 常見原因:夜間氣溫變低,或床上有致敏物刺激氣管,易引發咳嗽。 ▪︎ 改善方法:提高室溫,戴口罩,避免絨毛玩具等致敏物放置床上
。  中醫治療咳嗽的方法  治療咳嗽之前,要先確立咳嗽的診斷,如慢性支氣管炎、氣喘、甚至肺癌、都可能引起咳嗽,久咳不癒也可配合西醫X光檢查,所以在治療之前,必須要先確立診斷,以利後續治療進行。  針 灸  針灸可以達到開胸散結,行氣去寒的作用,加速痊癒。 常用穴位:魚際穴、膻中穴、尺澤穴。  用 藥  西醫可能會對治病的細菌採用抗生素,或止咳化痰等症狀治療。 中藥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原及致病機轉,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中醫著重扶正祛邪,例如用桑菊飲,銀翹散等驅除邪氣,也可能用桂枝湯,小柴胡湯等顧護正氣,讓病邪容易排出,針對久咳者,也要注意補益脾腎等,達到收尾及強身健體之功。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止咳化痰穴道按摩  以大拇指指腹揉按穴道,至有痠脹感。 魚際穴:手指大拇指第一掌骨中點,偏掌側。 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中間。  咳嗽飲食注意事項  痰多時,應避免甜食、冰涼食物、油膩重口味食物、牛奶乳製品類,防止痰液增加。 乾咳及黃痰,應避免烤、炸、辣類食物、進補藥膳類食物(如薑母鴨、羊肉爐、炸物、麻辣鍋、燒烤等)。 喝水建議少量多次,含在口中慢慢飲用,避免一口氣大量補充水分。 飲水以溫水為宜,冰冷及過熱易刺激喉嚨加重咳嗽。  日常生活保健  氣溫變化大時應做好保暖,戴口罩及圍巾避免刺激呼吸道。 空氣品質不佳時應戴口罩,並盡量減少外出。 平日適當運動提升免疫力。 飲食應平衡適中,忌食油膩、烤、炸、辣、冰等刺激性食物,減少甜食攝取避免生痰。 推薦醫師 承恩大橋 周子雅 醫師 承恩和緯 顏士展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李昶駐 醫師

發佈日期23 9月, 2025
內科
...

胃食道逆流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林芳華醫師   你會感覺胸口有灼熱或口中有酸水?飯後經常清喉嚨? 喉嚨嘶啞感?半夜咳嗽醒來嗎? 以上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 胃食道逆流疾病是現代常見文明病之一,除了因逆流症狀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嚴重更可能出現食道併發症(如糜爛、潰瘍、出血、甚至纖維化、食道狹窄),或進展成巴瑞特食道(食道癌前病變),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何謂胃食道逆流?  連接食道和胃部的賁門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胃酸、消化液和胃裡的食物逆流入食道下端,造成一系列逆流症狀或食道黏膜組織損傷。  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  典型症狀: 胸口灼熱、口中有酸液 非典型症狀: 胸口疼痛,若疼痛放射到頸、肩、背、耳後(需排除心臟疾病) 喉嚨有異物感,慢性清喉嚨 聲音沙啞 飯後或躺下時咳嗽或慢性咳嗽(超過三個月),但胸部X光正常 胃食道逆流問題,除了典型症狀表現,臨床上常以非典型等多種樣貌呈現,需由專業合格的醫師根據您整體症狀表現,判斷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排除潛在的其他問題,進而確立診斷。  中醫觀點  從中醫理論來看,胃食道逆流臨床上常見的原因主要有: 1. 飲食不節:三餐不定時、吃飯速度過快、暴飲暴食、偏好易造成逆流的食物,例如: 高脂肪食物(如:炸物、肥肉、起士、高脂乳製品) 酸性食物(如:檸檬、鳳梨、奇異果等) 碳酸飲料和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茶、 巧克力等) 酒 2. 情志失調:情緒或壓力,導致自律神經調控失常,影響脾胃功能。 3. 脾胃氣虛:長期胃病或先天脾胃較虛弱。  生活型態調整  避免穿過緊的衣物、避免暴飲暴食、維持排便順暢、過重患者須減重,以降低腹腔壓力。 進食後3小時內避免完全平躺,可墊枕頭讓床頭高 15-20 公分;睡前3小時勿進食。 避免上述刺激性飲食,降低胃食道交界處括約肌的鬆緊度。 戒菸 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胃食道逆流的中醫治療  透過望聞問切,找出臟腑功能失衡的原因,加上每個人的體質偏性,更細緻且客製化的使用中藥或針灸治療;搭配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臨床上大部分都能獲得顯著的改善。 推薦醫師 林芳華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李昶駐 醫師

發佈日期03 1月, 2024